過好公私關

宋代《竹坡詩話》記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點燃自家的蠟燭、滅掉公家的蠟燭後,才拆開家書來看。因為在他看來,公與私之間不能越雷池半步。公私分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類似思想俯拾皆是。歷史事實也證明,保持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的公允,追求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貨利的清明,才能過好公私關,做到公私分明。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詞典裡,公與私的界線尤為清晰。翻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一條便是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克己奉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黨員、幹部必須堅守的黨性原則。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體現。優秀縣委書記谷文昌從嚴要求親屬,反覆叮囑“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當他發現食堂炊事員給自己的小兒子多打了點菜時,便不讓孩子再去食堂買飯。

習近平同志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裡,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對於黨員、幹部來說,公私之間本應如楚河漢界,涇渭分明。然而,由於受社會利益分化、價值多元化衝擊,有的黨員、幹部內心之“小我”不斷膨脹,逐漸模糊了公私界線。儘管教訓一再警示“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卻總有人背棄公義、暗度陳倉,以公帑入私囊;儘管事實一再驗證“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可總有人心存僥倖、觸碰紅線,恣意輸送利益。事實證明,作風問題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繫,關鍵看能不能處理好公私關係。

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奧秘所在。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氣,是因為我們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從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檢視自己;才能不掩飾缺點、不迴避問題、不文過飾非,有缺點克服缺點,有問題解決問題,有錯誤承認並糾正錯誤。”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意味著不能半心半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有半點私心雜念。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大公無私,正是因為有黨員、幹部的自我批評與自我省察,才成就了我們黨自我革命的非凡勇氣。

過好公私關,重在站穩人民立場。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一些黨員、幹部褪色變質、腐化墮落,大都是從理想信念淡薄、人民立場動搖開始的。他們在靈魂深處不是立志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而是追求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沒有過好公私關。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過好公私關,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強化宗旨意識,以堅強黨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使我們黨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