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5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5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5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5章)

篇簡介一覽: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5章)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並以此為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學習 各種知識與日後做官的關係;孔子對待鬼神、生死問題的態度。最後一章裡,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傾向。

第十一篇 先進篇 (1 - 5章)

【原文】

11·1 子曰:“先進(1)於禮樂,野人(2)也;後進(3)於禮樂,君子(4)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註釋】

(1)先進:指先學習 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

(2)野人:樸素粗魯的人或指鄉野平民。

(3)後進:先做官後學習 禮樂的人。

(4)君子:這裡指統治者。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 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 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 禮樂的人。”

【評析】

在西周時期,人們因社會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貴族、平民和鄉野之人的區分。孔子這裡認為,那些先當官,即原來就有爵祿的人,在為官以前,沒有接受禮樂知識的系統教育,還不知道怎樣為官,便當上了官。這樣的人是不可選用的。而那些本來沒有爵祿的平民,他們在當官以前已經全面系統地學習 了禮樂知識,然後就知道怎樣為官,怎樣當一個好官。

【原文】

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1)者,皆不及門(2)也。”

【註釋】

(1)陳、蔡:均為國名。

(2)不及門:門,這裡指受教的場所。不及門,是說不在跟前受教。

【譯文】

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

【評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學生從陳國到蔡地去。途中,他們被陳國的人們所包圍,絕糧7天,許多學生餓得不能行走。當時跟隨他的學生有子路、子貢、顏淵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魯國以後,子路、子貢等先後離開了他,顏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時常想念他們。這句話,就反映了孔子的這種心情。

【原文】

11·3 德行(1):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2):宰我、子貢。政事(3):冉有、季路。文學(4):子游、子夏。

【註釋】

(1)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語:指善於辭令,能辦理外交 。

(3)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4)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

【譯文】

孔子學生中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評析】

顏回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終是服服貼貼、畢恭畢敬的,對於孔子的學說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讚揚顏回。這裡,孔子說顏回“非助我者”,並不是責備顏回,而是在得意地讚許他。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1)於其父母昆(2)弟之言。”

【註釋】

(1)間:非難、批評、挑剔。

(2)昆:哥哥,兄長。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