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18年自媒體的趨勢預判,單兵作戰會死的很慘


對2018年自媒體的趨勢預判,單兵作戰會死的很慘

自媒體創業

有人喜歡提出自媒體創業這個事,我認為不太準確,做自媒體和創業應該單獨分開講。

創業這件事你一開始不知道能不能成,形式也五花八門,但說到底就是踩著風口,瞄準賽道,解決時代變革下產生的空白需求,所以往往天花板特別高,回報也特別高。

自媒體這件事你一開始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形式特別簡單,就是做內容。成了的話,卻和創業能獲得了高回報不一樣,頂多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這是自媒體的窘境。

所以我們發現,一個優秀的自媒體團隊普遍在5人-20人以內,再往上,很難擴張。5-20人的規模是一家優秀的公司嗎?顯然不是。

天花板

個人去做自媒體是天花板是特別低的。

年收入50萬是個門檻,年收入100萬是個大門檻,這是體現個人能力的一把尺子。年收入500萬是個門檻,年收入1000萬是個大門檻,這是體現團隊能力的一把尺子。

每登上一個高峰,勢必要獲得更多資源,擴大新的業務,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解決更多的需求。

比如:

1、做自媒體開始賣旗袍

先是賣旗袍,後來賣裙子,再後來把服裝賣到商場裡,做線下實體店了。這分別是推出產品,開發副線產品,擴大經銷渠道。這意味著早早的脫離了靠寫作吃飯的營生,慢慢的可以不用依託自媒體了。

2、做自媒體搞知識變現

這事情現在太火了(包括小公舉自己也在做)。有的知識是真知識,有的人會把信息整理成知識,有的人會把劣質信息變得像真知識,這是初級打法。

高級打法是讓別人生產知識,把別人的知識,包裝成專業的知識,再賣給用戶。典型的案例是得到、新世相的聽書產品。

上下游產業鏈上的領域全都研究個遍,每一塊都值得試水。錢越多,可選擇的餘地越大。頂級的互聯網運營,拼的就是資源整理能力。比如資金、人脈、渠道,誰的資源多,誰就是大爺。

創新——是自媒體的基本生存法則

一個人能創新嗎?很難。

長期的獨自運營,體力精力時間跟不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很難支撐個人把自媒體做下去。2018年,單槍匹馬的自媒體必須要擴大團隊或找合夥人,擴大團隊要錢,找合夥人要契機。

做自媒體,往往有一種空虛感。在工作時極度滿足,在非工作時極度空虛,非常容易拖垮我們的精神狀態。萬幸的是,我們比任何群體都珍惜時間,時間效率決定了自身價值和項目價值不斷上升。

2018年,什麼樣的自媒體能突破重圍?

1、能影響行業潮水的多元化內容

2、能輕鬆號召起來的活躍粉絲

3、有持續線性增長的盈利業務

4、有解決用戶需求的剛需產品

5、有孵化小眾自媒體的能力

6、有打通全產業鏈的能力

......

要做到一個領域的寡頭,才有機會成為巨頭。

2018年的自媒體人

換言之,幾天推送一篇,打開率立馬降到冰點。所以會所,沒有誰天生是誰的粉絲,用戶的疲憊感會越來越重。

有三種解決方法:

1、穩定的內容,讓粉絲覺得你是不可缺少的

2、新鮮的內容,讓粉絲覺得你是非常有趣的

3、獨特的觀點,讓粉絲覺得你是有價值的

全職寫作、團隊擴張、核心產品、盈利模式和業務擴張,是自媒體人的一道道障礙。

越到後面,個人的力量越渺小。如果要做自媒體,就務必保持高頻率更新,否則你只能把它當作副業。

整個行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1、輸出<輸入是在透支能力

2、喜歡喊口號的自媒體往往不會活的太差。喊的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

3、少懟人,說不定這個人就是金主爸爸。

4、作為一個運營,要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敵人搞的少少的。

對於2018年自媒體的發展趨勢,你怎麼看?

在留言區評論,和小公舉聊一聊吧!

對2018年自媒體的趨勢預判,單兵作戰會死的很慘

年收入百萬的90後自媒體人

集運營+策劃+推廣+變現等本領於一身的運營

4年新媒體運營

撰寫了60萬字新媒體運營幹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