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在當前全球性的人工智能熱潮之中,如何正確地認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狀,如何科學地認識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的關係,如何有效地抓住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技術突破之時機,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變革的方式,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換道平行超車,實現和平、幸福和奉獻世界的智能時代之“中國夢”,是一個十分重大且集哲學、科學、技術等一體的綜合社會性課題。在2月2日舉辦的2018國家智能產業峰會上,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飛躍在《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的主題報告中,詳細闡述了在第三軸心時代的背景下,智能產業如何抓住“直道超車”的重大歷史機遇。本文根據王飛躍教授現場演講速記整理而成,內容經作者確認。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飛躍分享《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主題報告

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今天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講一下我們提出的“平行智能”是如何來的,二是向大家介紹下我們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近幾年來的工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我明顯感覺到,網絡化起來之後,世界變得更加複雜了。網絡上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吸引並且累積巨大的關注,傳播的途徑多樣且動態,並且能夠與物理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共振、“糾纏”、虛實互動。這不僅對社會管理會產生很大的衝擊,也會改變企業的公關危機應對、用戶偏好發現以及社會需求獲取的方式。面對如此複雜的場景,如果還用傳統的複雜系統管理方式來應對,就是對人類智力的“非分”要求!所以我在2004年就正式寫文章提出,未來的世界一定是由50%的物理世界與50%的虛擬世界構成的,在虛擬世界中對複雜系統問題建模和求解,構建與物理世界中複雜系平行的人工系統,平行執行、虛實互動,在一個更大的CPSS(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的空間裡面把各類影響因素串起來形成反饋,形成一個大的閉環。

但是這個東西對工程人員太科幻了,所以我最初設想的研究是在複雜經濟社會系統,沒想到文章發表後最感興趣的是軍事人員,所以就有平行軍事工程。德國軍事學家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我們要把它反過來,把"政治變成戰爭的延續",讓戰爭成為"和平的戰爭"——這就是平行軍事的目的。其實這在經濟上意義更大,我們經濟發展到今天,就是依照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的專業分工,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工業。在軍事上我們是軍民分離,軍人不能攻擊平民百姓;軍事正朝人機分離,虛實分離的智能戰爭邁進。將來我們要在社會經濟上實現人機分工,虛實分工,這就是走向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的途徑,這就是實現人類未來的命運共同體、生態共同體。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人的大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數據、信息。世界變複雜後,處理物理世界的“小數據”已經夠累了,現在又來了“大數據”,讓人怎麼"活",如何應對?所以我們應該用新的思路去解決。現實變複雜了,建模的鴻溝越來越大。通過構建一個與物理系統平行的人工系統,平時我們以萬變應不變,做計算實驗,把小數據"炒"成大數據,再從大數據凝練出精準的"小知識",一旦幹起來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按精準知識行事。人工智能給大家衝擊最大的就是AlphaGo,現在已經到了AlphaGo ZERO,AlphaZero,自己生成數據、自我學習、自我對抗,獲取經驗和知識,這是一個典型的"小數據、大數據、小知識"的過程。其實概括這個時代的一個詞就是"平行",用兩個詞就是"從牛頓到默頓"。牛頓代表"大定律、小數據",默頓代表"大數據、小定律"。你想讓人工智能做什麼,你都可以用默頓定律引導它。用三件事進一歩說明就是"從小數據,到大數據,再到精準知識"的知識自動化過程。第一,要從小數據走向大數據,大數據提煉成小知識、小規則,必須虛實平行才能做到這一點;第二,理念要從牛頓跳到默頓,從通過定律控制到利用數據引導;第三,物理世界的數據、心理世界的數據永遠都是小數據,只有利用計算實驗無中生有形成的數據才是真正的大數據,將來的智能工廠必須是數據生成工廠,將來所有的智能產品一定要告訴我數據原料是什麼。(此處更詳細解釋可見王飛躍教授科學網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74-1017963.html,智能時代如何智能決策:從牛頓定律到默頓定律)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這是新時代的開始,從今之後IT不再是信息技術,這是老黃曆了,是舊IT。現在的IT是智能技術,新IT。200年前IT代表工業技術,60年前,IT代表信息技術,以後是三個IT的平行,三位一體,即:

IT = 老IT+ 舊IT+ 新IT

這一認識的哲學基礎就是卡爾·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世界觀,波普爾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他認為現實是由物理、心理、人工(或稱知理、智理、虛理)三個世界組成的,而我認為老、舊、新三個IT分別就是這三個世界的主要技術手段。而且,三個世界本身和其之間是由交通、能源、信息、物聯和智聯五張網結成的一個整體,由此產生三個驅動軸心,開創了平行的三個軸心時代,而人類就此十分自然地進入以工業5.0為特徵的智能科學、智能技術、智能產業、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的智能時代。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工業世界的開發以物理世界主導,下面我們要開發人工世界,所以人工智能變成熱點,末來大數據會變成石油、礦藏。現在我們到了開發新的世界的時候,用什麼開發? 就是新IT技術。

人類在問自己是誰的時候就開始建網,先在物理世界中建網,就是交通網,從此開始了第一次全球化。第二張網是能源網,第三張從電話線開始,建到互聯網。現在又開始建物聯網,大家覺得物聯網和互聯網沒什麼區別?一樣嗎?不一樣,互聯網人類在網之外,是"被"聯,到了物聯網我們是在網裡面,是"在"聯。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到智聯網去,裡面跑的一半是物理人,一半是軟件人,這樣才可以實現知識自動化,我們要將工業自動化轉到知識自動化,這樣我們就可以"主"聯了。

這五張網就把三個世界緊密地連成一個整體,人在中間的主網,即Grids 3.0,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網,我們通過Grids 2.0到物理世界獲得動力和能源。我們通過Grids 4.0到人工世界裡吸收知識和智源。所以三個世界五張網,三張是主網,兩張是過渡網,未來產業要發展到Grids 5.0上去,Grids 4.0、Grids 2.0都是過渡。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以前大學都是學哲學、文學的,工業1.0是圍繞蒸汽機發展起來的,所以大學就有了工科,機械系;工業2.0的核心是電動機,所以大學又有了電機系;工業3.0自然是受計算機的推動,大學有了計算機系;工業4.0靠網絡和路由器,我們開始有了物聯網學院等等。現在我們已步入穩定的工業5.0之初始階段,接下來就是虛實平行的智能機時代。現在36個大學有智能科技系,很快智能科技就會變成一級學科,我們今年也要開始創辦新的《智能與科學技術學報》。

目前,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楚Grids 4.0,德國人講4.0的核心就是ICT+CPS,問題什麼是ICT?什麼是CPS?原來的解釋CPS是信息物理系統,這已經是歷史的解釋。按照當今時代的解釋,ICT是智能連通系統,CPS是社會物理信息(Cyber-Physical-Social),加上系統(Systems)就是CPSS。這個代表人之“Social”的“S”不能少,否則理念還是停留在工業自動化,只有這樣一個轉換才可以走向智能,走向知識自動化。我們靠工業自動化走到了今天,我們下面要到智能社會、智能經濟,必須依靠知識,而且還得知識自動化,所以S不能丟,S一丟英文就變成德文了,5.0就變成4.0。2000年我就提出這個理念,到2004正式提出平行的想法,後來CPS這麼熱,我覺得只靠CPS不夠,我就寫了一篇文章,強調必須從CPS到CPSS,這樣才能有智能企業、智能工廠、智能產業的興起,這樣我們才能迎接智能產業的興起。原來那個時候沒有人說什麼是智能產業,所以我還給提出了一個定義,今天大家都有自己的解釋,反而我現在不知道智能產業是做什麼東西了。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區塊鏈,和我們正在做的智能產業密切相關,是通往CPSS社會的橋樑。想要從非對稱保密走到一個對稱的產業,消除大家的智力不對稱、資源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技術核心就是區塊鏈,而且一定要在CPSS環境,採用平行區塊鏈,使將來企業和組織實現管理自動化、法務自動化、財務自動化。

將來面對數據的海洋,不想被數據海洋淹死,就必須換一種思維和工作方式,中國人講“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大同世界”,以前是沒有技術能實現的,只是一個理念,但是現在有了,這個合一怎麼合?是人機結合的“合”,是知行合一的“一”,最後一定要虛實一體,沒有這個“體”,這個“合.一”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可以了,因為新IT平行IT來了。

最近也有一些輿論表明,大家總是擔心這個新IT世界的到來,會讓機器人把人的飯碗都搶走了,我們怎麼辦?是不是我們工作會沒有了?有人說再過幾天70%乃至90%的工作都讓人工智能取代了。我說不用擔心,英國女王曾說不許使用織布機,因為她認為這會讓她的臣民都變成乞丐;英國老百姓更乾脆,放火把機器燒了。現在的機器是不是比200年以前更先進了,它取代我們的工作了嗎?現在人們離開機器能工作嗎?今天的機器不是讓你們失業,而是提供了你們100%的工作,否則去一個沒有機器的公司,你會變成機器,你去嗎? 所以將來一個沒有人工智能的公司,你也不能去,因為它會把你當作機器一樣來使用。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第一軸心時代的目標是第一世界的全球化,但這是一個你無我無的物理世界,只能是“負和”的全球化,戰爭成為其主要手段,然而中華民族卻以當時最文明的方式開始了“絲綢之路”的第一次全球化嘗試,為世界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第二軸心時代的任務是第二心理世界的全球化,這是一個可以“零和”的世界,除了知識的自由傳播,自由貿易成為其主要方式,可恥的還是以列強的侵略和殖民為開路先鋒,中國在這一時代之初的鄭和“七下西洋”是一次"失敗"的無意識全球化企圖。在第三軸心時代之初,我們提出了“一帶一路”,以智能科技開發能夠“無中生有”的人工世界,這個一個可以“正和”全球化的世界,為多贏包容的第三次智能全球化開山闢路,創出一條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發展新“直道”。

華人裡面第一個做人工智能的是一個山東人,王浩。他晚年研究智能哲學和哥德爾,他永遠不相信機器會超過人類。王浩晚年將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哥德爾身上,最後花了很多的時間寫了兩本書。我總結了一下,哥德爾晚年希望把自己的定理推廣到哲學和社會學中去,試圖證明“或者人腦超過所有的計算機或者數學不是人腦創造的,或者二者都成立”。哥德爾晚年的工作可以以“廣義哥德爾定理”簡而稱之,用我的話說就是“算法智能遠小於語言智能,語言智能遠小於想象智能。”這讓我想起老子的《道德經》開頭“道可道,非常道”二句話。最近的考古發現,這其實是三句話,“道,可道,非常道”,正好對應算法智能、語言智能和人工智能。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我們自己在新的軸心時代要有自己的話語權,要有自己的品牌和語言,我們不能整天用人家的概念順著人家的思路來做,我們應該創自己之道,有自己的話和語,由此開闢自己的直道。然後開上自己的直道,換道實現平行超車,而且讓其他發展中的國家也換上直道一起超,這就是“一帶一路”的應有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解。

王飛躍:第三軸心時代的智能產業,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方面是簡要介紹一下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要就是做平行智能,從2014年正式運行到今天。我們去年開始做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以前都是院裡設立各個研究所,現在是各種各樣的平行創新中心,目標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我想,目前一個研究院如此條件下在國際上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找不出第二個。我們院孵化出20多個公司,我相信這些公司將來一定會在智能產業裡面變成先鋒。因為虛實結合的平行、ACP和CPSS就是一種革命性理念。

所以按照我們的八項目標,我們現在遇到的唯一的問題是,青島人才蠻難留的,一二流人才到北京、上海,三四流人才去深圳、杭州,我們青島只能爭取五流人才。實話擺在這裡,但是我們應該有一個創新的思路把一流人才引到這裡來,讓中國有一個健康的發展。為此,這就是青島智能院設立的一些主要的發展方向,時間原因就不細講這些了。

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