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古剎承天寺位於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為閩南三大叢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元代,承天寺內建有七級浮圖。明嘉靖時,又增建檀樾祠,但屢遭兵焚。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綸重修寺宇,鼎盛時期殿宇曾達40多座,海內外許多名僧大德出其門庭,如協助師父蓮鷲擴建承天寺,親筆寫了大雄寶殿上方“閩南甲剎”巨匾的高僧雲果禪師。

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會泉法師住持的七、八年間,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開鑿放生池,除自己主講《楞嚴經》、《法華經》、《彌陀經》外,還延請國內佛學家前來講演說法。後會泉法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覺寺,轉塵法師繼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唸佛會、流通經書,創辦養正院,培養僧徒。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時,曾寫一橫披:“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表達了一個佛教徒的愛國之心。

文革期間,承天寺廟宇大毀,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毀,其他則用作民宅、辦工廠。現在的承天禪寺是1985年前後在原址重修的。1982年,泉州市做出修復包括承天寺在內的一批歷史勝蹟的決定。曾在承天寺卓錫、當時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的會泉法師弟子宏船法師及愛國華僑積極捐資,支持修復工作。修復工作於1984年春動工,經過五年多緊張工作,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並舉行了開光典禮。

承天寺內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經幢。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池旁有兩座“飛來塔”。關於這兩塔的來歷,也有一段神話傳說。相傳當年有一名臺灣遊方和尚雙手託著兩座塔,四方化緣。一天,雙塔不翼而飛。後來佛祖託夢給他,說他只有找到寶剎,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雙塔方能迴歸。後來,這位臺灣的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禪寺後,到該寺定居。不久,果然雙塔飛來,聳立在大雄寶殿前,由此取名“飛來塔”。

承天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大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捲簾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棲禽、瑤臺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十首,後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於碑文,傳之後世。但也有人認為“月臺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各為十景之一。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閩南甲剎佛光塔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