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 美麗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是一所中國著名的綜合研究型大學,也是近代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清政府設立自強學堂片,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更名方言學堂,1913年為六大國立高師之一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更名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至今已有125年辦學歷史。

武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千人計劃”、“卓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中國頂尖名牌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繫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風景遊覽地,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東湖風景區的組成部分。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佔地面積5195畝,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作為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其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為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


截至2017年,武漢大學16個學科領域進入ESI排行世界前1%,其中遙感科學與技術學科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武漢大學4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9個學科排名全國前三,14個學科排名全國前五,23個學科排名全國前十。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

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後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5種語言。

1902年10月,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學堂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此後湖北時局動盪,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滅亡,方言學堂無法立即覆校,武漢大學辦學中斷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後,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決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 1929年2月,法學家王世傑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於擁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

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 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