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隨意寫的一首小詩,卻堪比李白的《靜夜思》

杜甫隨意寫的一首小詩,卻堪比李白的《靜夜思》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於題目不輕下一字,而杜詩尤嚴。”此詩題目卻有點悖於常理。按說,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後才會產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應不會“倦”。因此,詩人夜裡為什麼會疲倦是這首詩的一條重要線索。

杜甫隨意寫的一首小詩,卻堪比李白的《靜夜思》

倦夜

唐代: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裡,空悲清夜徂。

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

好一個清秋月夜!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

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這一夜思考著千樁萬樁的事,哪一樁不與戰事有關?徹夜難眠啊,只能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杜甫隨意寫的一首小詩,卻堪比李白的《靜夜思》

這首詩的構思佈局精巧玲瓏。全詩起承轉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粗轉細,用空間的變換暗示時間的推移,畫面變幻多姿,情采步步誘人。詩的首聯“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峭拔而起,統領下兩聯所寫之景。設若此兩句寫作“夜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不僅出語平庸,畫面簡單,而且下面所寫之景也無根無絆。因為無“竹”,“重露”就無處“成涓滴”;無“野”,飛螢之火、水鳥之聲的出現,就不知從何而來。由“竹”、“野”二字,可見詩人煉字之精,構思佈局之細。此詩結尾由寫景轉入抒情,似斷實聯,外斷內聯,總結了全篇所寫之景,點明瞭題意,使全詩在結處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煥發出異樣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