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爲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重創奶業,伊利股份(600887)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暴跌55.38%。

後來漲了30多倍…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伊利股份股價走勢(後復權)

伊利是我們身邊的公司,大家都很熟悉,伊利的牛奶,很多人都喝過。但為什麼在那個時候沒有買呢?

朋友總結了三個原因:

一、兜裡沒錢

二、認識不深

三、恐懼觀望

並給出了四個建議:

一、多加積累

二、耐心等待

三、獨立思考

四、些許運氣

而我對他說:

“沒買就沒買,你一點也不需要後悔。這樣的機會錯過也不可惜。”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首先,回過頭來看“某某股票好牛好牛啊”,是典型的“倖存偏誤”

啥叫倖存偏誤?

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高估成功的概率。

比如:

一位大媽微微一愣,回答:“買到了”

年輕人回答:“買到了。”

這就是倖存偏誤…

關於倖存偏誤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為什麼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因為皮膚不好的妹子大都不敢吃辣(怕長痘)。

為什麼gay都很帥?

因為你壓根不會留意長相一般的。

為什麼印度電影拍得那麼感人,甩開國產電影幾條街?

因為拍得不好的根本沒機會在國內上映。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曾經路上堆滿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各類共享單車你還見過麼…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有句老話叫“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同樣,你也應該懷疑那些成功學導師,因為失敗者是不著書立作,不去演講他們的失敗的。

有點扯遠了,回到伊利這個例子。

伊利股份從2008年10月28日到2018年1月19日3349.48%的漲幅確實驚人。那再來看看其他國內乳製品上市公司(A股和港股)在三聚氰胺事件後的表現: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注:2008.10.28之後上市的個股取上市後漲跌幅

相比較伊利,國內乳品另兩大巨頭——光明和蒙牛的股價表現就遜色很多了,至於其它乳品上市公司的表現就更一般了,甚至遠低於同期A股的平均漲幅(2008年10月28日到2018年1月19日全部A股的平均漲幅為248.19%。)

而當時伊利在國內的地位無法和現在相提並論,你有多大的概率買了伊利而不是光明或者三元呢?即使買了,又有多大概率能一直持有呢?

再舉個栗子。

炒股的人,想必都見過這樣的信息吧: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為什麼錯過漲30倍的伊利?因為吃辣的妹子皮膚都很好

我一直很納悶這些人為什麼還能加V?

曾經的你,或許也覺得這些“高手”牛得不得了,比巴菲特還巴菲特。

現在get到他們的套路了吧:

某某高手向你推薦股票,說漲就漲。第二次又推薦,又漲。第三次還推薦,還漲。

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給他投資, 然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伏在隔壁老王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訴你,他也接過這種薦股信息,第二個股票就跌了…

股市中的騙局大抵如此。

理論上總會有牛股,有牛股就會有人買到。有高手也有傻子,但他們都是倖存者。

如果你跟隨所謂高手的思想,找到了所謂牛股背後的邏輯,最終的結果也很可能是畫圖不成反類犬。成了倖存偏誤裡那個不幸的人。

怎麼辦?

不妨去看看那些跌跌不休的股票,也許是因為估值高,也許是市場因素,也許是基本面出問題,也可能是主力背後的操縱等等...你可能會更有收穫。

我就想知道我會死在何處,然後我永遠不去那裡。——查理·芒格

此外,雖然伊利從當時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走了出來,股價暴漲。但從危機事件中找投資機會,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那些未能殺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這句話是尼采說的,但這個道理是錯誤的。

一次危機不會使公司變強,而是會削弱它:損失了客戶,媒體給出負面評價,最優秀的員工離開,庫存上升而現金流減少,銀行信用擔保額度提高…

能從危機中挺過來的企業很少,很多時候憑的僅僅是運氣。從整體上看,危機就是危機,不是什麼強化過程。

明智的投資者不該去賭這些小概率事件, 類似“抄底樂視網”這樣火中取栗的事情,還是省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