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趣店的現在,看拼多多的將來

从趣店的现在,看拼多多的将来

從很多角度看,趣店和拼多多都存在很多有意思的共同點。最主要的是兩條。

第一,他們針對的都是當前購買力不足,但是有消費改善生活意願的人群,並提出了兩種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一是通過金融產品降低購買門檻,一是直接降低售價,以即時滿足需求。

螞蟻金服給趣店帶來的,當然也包括幫它節省了自建風控的投入。但是除此之外,阿里和騰訊分別帶給趣店和拼多多最大、最寶貴的禮物是相同的:客源。

所以,從趣店面對外界對其獨立性質疑的努力中,我們可以一定程度預計到,拼多多上市之初需要有怎樣的操作。

趣店的現在

趣店上市初期的一個多月,外界始終在質疑一旦螞蟻金服“斷糧”之後,它該如何獨立發展業務。當時,羅敏不成熟的回應方式更加重了人們的疑心。可是隨後,這事也沒有發展到更不可收拾,彷彿就這麼過去了似的。

確實,外部又有一些新的熱點出現,沖淡了吃瓜群眾對此事的興趣。但歸根結底,討論趨於平息還是因為趣店在去年11月份宣佈了最重要的一個轉型,就是推出“大白汽車”。

羅敏本人稱之為“雙引擎戰略”,汽車金融和現金貸業務處在同樣的高度,甚至它還更高一點,因為承載了公司未來的“千億可能”。

但汽車金融業務早有多個玩家在等候了。不僅瓜子、優信、人人車這三家無間斷的廣告轟炸,汽車之家和易車具有多年運營經驗,也是虎視眈眈。跟他們相比,趣店可以說是小萌新,前面要做的投資和要交的學費估計都少不了。

與此同時,趣店上市當時的主營業務,開始被努力淡化。

各種監管規定的頻繁推出,尤其是貸款年費率嚴格控制在36%以下的硬性規定,讓現金貸從躺著賺錢的香餑餑逐漸變為燙手山芋。而未來政策風向的不確定性,加重了所有人的憂慮。

螞蟻金服將通過支付寶界面的借貸產品年利率,進一步自我設限到24%以內;同時,在趣店業務入口“來分期”還放置了與眾不同的“免責申明”,引發外界猜測二者合作關係是否出現了不穩固的苗頭。

所以,趣店只能逐漸淡化以至最終放棄自己做金融,而轉為向金融機構提供撮合的服務,賺取相對較少的服務費,同時也壓低了風險。

只是,此時美股投資者買到的趣店,已經不再是招股書中描述的“服務傳統金融機構沒有觸及的人群”的同一只股票了。

股民想要的當然是一家能維持“坐地吸金”想象的公司,所以股價一路下行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也導致以崑崙萬維為代表的股東們,在趣店上市大半年以來,別的什麼也沒想,就想著套現了。

拼多多的將來

在客源問題上,趣店原本的業務模式,同時受到了監管趨緊和螞蟻金服卡入口的雙重打擊,所以它在認識到客源增長也許將不可持續的基礎上,拼命開闢汽車金融的新賽道轉型。

App Annie 的數據顯示,差不多自拼多多上線那首洗腦廣告歌以來,拼多多iOS App的下載量基本沒掉下過中國區 App Store 免費榜前6,而且還是不限分類的情況下。特別是到了世界盃期間,iPhone App下載不是第二就是第一。

从趣店的现在,看拼多多的将来

而這是過去三個月的排名變化:

从趣店的现在,看拼多多的将来

可以看到,唯一的一個缺口是6月18日前後,拼多多被媒體曝光“掃黃打非”、商家堵門、平臺入駐管理等問題,並召開發佈會期間。很快,隨著新聞熱點迅速轉移,排名重回頭部。

人們對趣店和拼多多都有過一段時間內密集的質疑,但也都很快就煙消雲散,網民的記憶恐怕比金魚的7秒鐘還短。好處是,有啥事不用怕,避避風頭也就過去了;壞處是,要想讓消費者持續形成印象,以至於造成深入潛意識的認知,那就不得不持續地,大量地投入。

它並不需要像趣店那樣考慮是否需要轉型乾點什麼別的,那反而更困難。人家因為本來客戶群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改為賣車也還不算離譜。而從賣廉價商品,講究性價比的固有印象上,不管你想轉成什麼樣子,恐怕都很彆扭。

至於它怎麼才能做“好市多+迪士尼”?這句話大家聽聽也就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