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鑑定書畫,印章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內容,書畫作品的印章,既包括作者的落款章、閒章,也包括收藏章。作者在自己書畫作品上加蓋印章,是元代開始才逐漸盛行起來;而藏家在藏品上鈐印,唐宋時期已經非常普遍。因此,作為鑑定依據,兩種印章都不能忽略。

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吳昌碩 金文扇面

通過印章來幫助鑑定,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張彥遠說“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他已經把辨別收藏印章作為很重要的鑑定經驗在傳授。當然,收藏印只能幫助後人瞭解書畫的流傳狀況,增加書畫為真實的可信度,並不是出自書畫作者本人,只是間接的佐證,很少人會僅憑收藏印章對書畫做出真偽判斷。而落款章和閒章則來自於書畫作者本人,是一種重要的私人信物,書畫鑑定中的比對印章,主要是指落款章。在古代,比對印章的確是很有效的鑑定手段,印章對路,而所鈐書畫不對的幾率並不高,除非是畫家的門生後人參與造假。即便在書畫造假非常盛行的幾個歷史時期,印章造假始終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手工仿刻相同的印章是不太可能的。

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科技的進步使書畫造假的手段日益高明。電腦製版印章和高仿真書畫印刷品的出現,改變了印章在書畫鑑定中的作用。製版印章可以在任何細節上都處理得與真印章完全一樣,只缺少刀痕與筆意,也就是常說的金石氣,而對刀痕與筆意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篆刻知識。有時造假者在鈐印過程做些處理,比如故意蓋虛、蓋糊,這樣很容易把金石氣的不足給掩蓋了。這使得判斷一枚印章的真假比鑑定一幅書畫的真假還困難,印章作為一種鑑定依據的重要性,已經今非昔比。而高仿真印刷品連紙張的色澤、裂痕、黴點等都能一一再現,印章自然能夠做到纖毫不差,這時候絕不能通過比對印章來幫助鑑定了。

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印章在鑑定過程中已經毫無價值,只是相對於古人,我們今天在印章的比對上需要附加更多的前提條件,比如,要有識別製版印章的能力,要有辨別手工繪本與印刷品的能力,如果對這些能力不夠自信,那麼在印章的使用上再保守一點:不要把印章作為肯定一幅書畫的重要因素,而應當把印章作為否定一幅書畫的突破口。要知道,鈐蓋的印章對路,書畫作品不一定就對;而印章不對,那書畫作品肯定有問題。

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比對印章應當先看印泥再看印文。印泥與紙張一樣,很容易留下時間的痕跡,鈐蓋的時間久了,色彩凝練沉著,原裱未揭過的作品,印痕大多有透背的現象。這裡要糾正一種做法:常常有人將白紙蒙在印跡上然後輕輕擦拭,若能沾染紅色,就判斷為新蓋的印跡。其實,膠性較重的印泥,鈐蓋一年半載後是擦拭不出紅色的;而用膠較少的印泥,鈐蓋幾十年後的印痕,也能擦拭下來硃砂的顏色。當然,百年以上的老書畫,不管何種印泥,基本都擦拭不出顏色。

每一個書畫家所用印泥都會相對固定,比如齊白石用的印泥與吳昌碩就不同,我們要對近代名家的所用印泥有個瞭解。一些古代作品,展轉流傳,畫面上印痕累累,每一方印章的印色一定不一樣,若枚枚相同,一定不可信。另外,對於唐宋的水印泥,宋元的蜜印泥,到元明以後的油印泥,特質不同,要有清楚的瞭解與認識,這樣,僅從印泥入手就可以剔除一些贗品。

書畫鑑定:不可盡信印!

比對印文時要注重細節,仿刻的印章,對於刀痕和線條的粗細、曲直變化很難模仿得一模一樣。我們看這兩方“戊戌入世”印章,圖一是真印章,圖二是仿刻的印章,二者相比,明顯可以發現幾處不同:圖二的“戊”字也許是有意弄糊,無從比較;“戌”、“入”筆畫少而短,不好區別;邊欄的處理也與真印章有許多差異。這些不同,既不是鈐印時用力輕重不同造成的,也不是印面不潔積垢粘連造成的。輕重不同,會造成所有印文粗細的改變,不會忽粗忽細;積垢會使白文印的局部筆畫變細,朱文印的局部筆畫變粗,但不會改變筆畫的曲直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