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當時的拍攝條件限制,資源調度力有限,因此是為了拍攝進度,分成幾個劇組同時開工拍攝,導致了除卻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孫權、張飛這六個在片頭“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長江水面上浮現的主演外,其他絕大部分重要配角,都遠不止是不止一個人演,因此給觀眾的收視觀感,十分違和。

央視版《三國》的主要人物塑造固然極出色,劇中飾演曹操的鮑國安老師、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老師、飾演關羽的陸樹銘老師等的精彩演出,確實無可挑剔,幾乎就和從書中走出來的人物一樣,他們的個人角色,也確實經典而近乎無可超越。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但其餘人物因為換角過於頻繁,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有很大欠缺了。比如魯肅、張遼前後換了三個人演、魏延換了四個人演,袁紹、姜維、劉禪、龐統、呂蒙、黃忠這些重要角色都不止一個人出演。最最難以接受的,莫過於甚至連趙雲這樣人氣極高、戲份極重的角色,居然也可以換前後三個演員。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即使周瑜雖然只有一個演員洪宇宙老師,但卻是反董卓聯盟時期的盟主袁紹,搖身一變,就成了赤壁周郎,同樣令人十分違和。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同時很多角色的造型、扮相設計都十分潦草,比如濮存昕老師當時本人是何等英俊帥氣,然而他的孫策扮相,距離歷史上那個“美姿顏”、終年年僅26歲的江東孫郎,差距又有多大?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而再次一級那些角色,如於禁、李典、馬岱之流更不用提,基本是每一個時期、甚至每一集就換一張臉孔。甚至他們的劇中功能,大約就是陪主角說話和配戲的NPC,編導也根本不在乎觀眾是否會在意他們,才會頻繁換角得如此隨意。

不客氣點說,如果不是眾口一致誇讚的“經典電視劇”,換現在隨便哪家影視公司,哪怕拍一部如《武神趙子龍》這樣的戲說版三國電視劇,若是照此辦理,也肯定被舉國觀眾一致罵做胡搞,直接噴死了吧?

其次,該劇的歷史考據也不算十分嚴謹,頗有瑕疵,就說個連歷史初學者都能一目瞭然的硬傷錯誤。片頭既有,蜀漢軍隊高舉【蜀】字大旗,而且劇中出現了絕不止一次。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劉備:我大漢……

諸葛亮:我大漢……

所謂“昭烈起蜀中,誰雲漢已亡?!”不論曹魏、東吳兩國是如何貶稱蜀漢政權為“蜀“,一向自稱四百年漢朝延續的劉備諸葛亮們,是絕不可能以”西蜀”割據勢力自居的。而且這“蜀”字大旗也根本並非電視劇照顧觀眾”三分天下魏蜀吳“的默認認知,才特意修改的,確實就是道具製作疏忽的瑕疵。

如若不然,怎麼劇中同時旁白”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不考慮大眾接受度?怎麼劇中劉備和諸葛亮一口一個“我大漢”,不考慮大眾接受度?

當時播放期的相關介紹,根據明朝詞人楊慎《臨江仙》詞譜曲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還赫然寫著「作詞:羅貫中,作曲:谷建芬」,僅僅因為清朝毛宗崗修訂時,把楊慎這首詞放置於通行版《三國演技》小說篇首,製作方歷史知識不夠豐富,就真以為是羅貫中所作,犯下這等低級錯誤。

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再次,片中的種種精美的武將盔甲,其實很大一部分,來源是80年代一部中日合拍電影《敦煌》中,道具師根據宋代資料對北宋和西夏的禮儀服飾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依據宋代的《武備志》,較為真實地還原了北宋和西夏的軍隊鎧甲樣式。

然後《三國演義》劇的製作方,就把這些北宋和西夏式盔甲,讓歷史上的三國名將披掛了,因此該劇的盔甲設計有濃厚的唐宋風格,和真正的漢末三國盔甲式樣,相差甚遠。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些缺陷一直遺憾至今?

《三國演義》劇播出時,“蜀”字旗就和”羅貫中作詞片首曲“一樣,在當時報紙上被各路觀眾來信批得滿頭包。而且相關的細節瑕疵還絕不止這兩處。文戲精彩有餘、武戲呆板不足,馬戰尤其乏味,也是當時播放期就被舉國一致公認的大短板。

因此,這部很多人認為“經典”的電視劇,其實是尚有很大缺陷和短板的作品,遠不是如同一時期的《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電影一樣,屬於真正足以載入不止華語、而且是全人類影視史冊和藝術殿堂的精品。

當然,不止是《三國演義》劇,之後的歷史劇如《雍正王朝》,《漢武大帝》,明明在其播放週期,都是被各路歷史專家逐集挑錯的作品,如今在網絡上,也都無可爭議地享受“經典電視劇”待遇了,

所以,這世上本沒有真正無可挑剔、不可超越的“經典”,一部影視作品時間隔得久了,喜歡它的大部分觀眾成了社會精英,掌握了主流話語權,也便成了所謂“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