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歡樂頌大結局,你還記得當年的杜拉拉麼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歡樂頌2大結局,最終樊勝美還是沒找到自己的幸福。

而曲家家底,說到底不過一堆房本,至於關家,談男朋友講究的還是門當戶對,包家的做空和爭產在內行看來出出穿幫,倒是邱瑩瑩,不覺得自己委屈,所以也就知足了。

這就是人生。。。或者國產良心片中的人生。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從杜拉拉到歡樂頌,成功的定義如何變化

徐瑾 首發於FT中文網《經濟人》專欄

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喜歡說富人與你我不同,大陸熱播劇《歡樂頌》某種程度上很好地體現了這點。

《歡樂頌》有點類似中國版《慾望都市》,圍繞著上海歡樂頌小區22樓五位女性的故事展開。一切皆套路,《歡樂頌》人物設定類似一款遊戲,五美各有其型,除了個性之外,不少因素看起來更多由家庭出身其實也就是階層差異來定見識能力。美國華爾街歸來的精英安迪時時秀智商;上海土生富二代曲筱綃,也分分鐘證明自己不僅勤奮而且天生懂賺錢有格局;即使三線城市官二代出身的關雎爾,在劇中保守勤奮不說,劇裡劇外的旁白對話也顯示她眼界不凡。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作為對比的就是剩下的“二美”,因為失戀讀勵志書的邱瑩瑩就不用說了,其單純被處處當做無腦丑角搞笑,最有意思就是“樊姐”樊勝美:雖然家庭一般卻力爭上流,心比天高處處要強,縱然聰明伶俐處事圓滑,很多時候還是抵不過旁白一句“安迪終於明白為什麼樊勝美人情世故如此煉達,依然混跡在中下游,她不過是個辦公室油子”。

甚至她的小跟班邱瑩瑩,也不止一次覺得自己眼中最好的樊姐其實不如安迪與曲筱綃,就是連關雎爾從外地趕來的母親,也可以關上門就背後嘲笑以善於混搭自居時尚的樊勝美穿衣品味,“全是重點”,直接暗示沒家教。可悲的是,樊姐兜兜轉轉,最終棲身高中同學,無論22樓朋友還是男友媽媽,反而都有一點她高攀的意思。

階層足夠,即使不學無術行事霸道如富二代曲筱綃也能成為勵志故事;而如果階層不夠,再努力也顯得笨拙,吃相難看。三十歲的樊勝美做到外企資深人事算不算失敗,在很多社交媒體引發不少討論——且慢,女性,外企,人事……人物背景如此熟悉,大家難道忘了當年一起追的杜拉拉麼?

樊勝美vs杜拉拉

杜拉拉,2007年出版小說《杜拉拉昇職記》女主角。杜拉拉最火爆的時候,堪稱“勵志版職場寶典”,包括我同事在內的職場專欄作家都曾經做過分析。杜拉拉當時風靡全國,成為職場成功人士象徵,無論電視劇、電影、話劇等等都有系列周邊。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十年不到,真相可能是,等杜拉拉變得資深,就成了樊勝美。兩人都不是一流大學出身,都是大城市的外來者,都靠自己的努力進入外企,沒有過硬專業情況下都選擇了人力資源道路,杜拉拉努力八年,從一個入門的行政助理成長為一個人力經理,而樊勝美資歷相仿,也已經是外企資深人力——某種意義上,樊勝美應對工作看起來更輕鬆駕輕就熟。

當然,不否認外企有三六九等,但是隔了十來年,大家對於二者態度高下逆轉,令人深思,可以看出世道人心的變化。樊勝美個人職業的一平如水,不過是續集版的杜拉拉,而她的瓶頸,甚至30歲之後轉換軌道去做理財顧問,倒也對應了這些年外企在中國日漸失勢以及民間金融的野蠻生長。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杜拉拉的道路,假裝凡事努力就有可能,但是對於樊勝美,結局未必如此。劇情設定如何不好說,但是劇情之外未必那麼樂觀,畢竟隨著經濟下行,理財產品昔日閉著眼睛能夠保持8%安全收益率的日子即將過去。

十年不到,風水輪流轉。過去的杜拉拉,被視作成功者的象徵,而今天的樊勝美,在不少人眼中成為失敗者的象徵。這很可能揭示了一個趨勢,財富階層取代專業職位,背景出身取代職場套路,成為最新的成功定義。

《歡樂頌》vs《四重奏》

名字同樣和音樂有關,日劇《四重奏》情節設定也與《歡樂頌》不無類似。《歡樂頌》是說五個女孩在上海核心區公寓樓生活的迥異人生,《四重奏》說的是四個背景不同的樂隊成員在輕井澤別墅的故事。透過中日社會對比,兩部戲卻有著不同的曲風與變奏。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四重奏》中,四個背景不同的男女因為音樂而聚頭,分別是第一小提琴手卷真紀、大提琴手世吹雀、中提琴手家森諭高以及第二提琴手別府司。因為音樂,他們看似偶然地相逢,組建了名為“甜甜圈洞”的四重奏樂隊,聚集點就在別府家位於輕井澤的別墅。藝術不能解決他們生存與生活問題,他們的沉重過去也成為當下與未來的糾纏。

《四重奏》的編劇是曾經寫出《東京愛情故事》的坂元裕二,臺詞中金句不少,但風格仍舊是日劇的一貫拖沓節奏。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比起裡面各種金句臺詞,我更欣賞裡面的無可奈何的頹喪氣息,那就是經歷生活之後承認自己其實奈何不了現實——其基調被認為是“小確喪”,據說這個詞語是是對於小確幸的反題,就是日常中不可避免的小小喪氣或者憂傷。

某種意義上,《四重奏》裡面的人都不是主流人物,也沒有追求成功上進的可能與想法,說起才華與努力,其實也就三四流水平,但是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努力獲取自己的位置。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貧富差距在這兩部戲都有體現,但在《四重奏》中,對於人物設定影響不大。比如在《四重奏》中,富家公子別府提供了整個樂隊的住所,他的身份也幾次被談及。但是他的演奏見識眼光甚至人品,並沒有隨著家庭而顯得分外提升,他欺騙他人,也被他人欺騙,四人之間關係是平等的,甚至出身寒微以欺騙出場的小雀處處成全他人的人性光輝,幾乎蓋住了片尾的高潮。

對比之下,《歡樂頌》表面的其樂融融之下,卻透出背後的差別。對比“三美”的揮灑自如左右逢源,家庭一般的邱瑩瑩即使被富家女罵著去“奮鬥”也顯得類似邯鄲學步般可笑,即使冰雪聰明人情練達的樊勝美,則不僅被定格為虛榮,即使仗義也顯得多餘,更不用說職場上的瓶頸之諷。

這種看似寫實實則處處灌輸褒貶的視角,和安迪諷刺邱瑩瑩看的勵志成功學,本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其實就是以金錢定人生贏家的格局。似乎剛剛脫離均貧二三十年的中國,精英階層不僅已經固化,甚至迫不及待強調階層的代際遺傳。承認有階層差異是一回事,但是反覆論證階層合理性難免顯得過了。

我並不是說《歡樂頌》不真實,相反,值得玩味的地方正在於大家不僅覺得這很真實,而且認同並追隨這種真實。或許有一天,中國中產更富裕一些之後,能從在大城市奮鬥拼搏的勁頭中稍微緩過勁來,能夠多一點《四重奏》的這種無關階層的小確喪。

中國的階層vs日本的格差

有人的地方就有差別,中日社會都存在不平等,但是對於不平等態度卻多少有些迥異。

伴隨著經濟停滯多年,過去號稱“一億總中流(中產)”的日本社會對階層不平等也頗有感觸,格差社會(階層社會)、下流社會等詞語近些年也很流行,比如東京這些年流行高樓大廈,房價往往是隨著樓層而有區別,高樓層往往比低樓層貴很多,這甚至也導致一種說法是“樓層格差”。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這從東京熱門劇《東京女子圖鑑》一個情節也可一窺。秋田縣小地方出身的女主角綾,為了夢想來到東京,通過奮鬥成為外資品牌經理,算是謀生也謀愛的東京女郎代表。她也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夢想實現與幻滅,比如某一次她因為好友介紹,相親了一位港區男子。

這位男子生在港區長在港區上學在港區工作在港區,甚至約會地點也選在港區,不僅如此,他的朋友也自自然然都是港區認識,往往從父輩甚至爺爺輩就開始認識交往。也正因此,有點勢利眼的綾還算滿意,覺得對方是“理想再婚對象”,結果此刻對方卻亮出底牌,非港區女不娶。結果兩人沒成,這也部分解釋了這位看似優質的男子為何一直單身的原因。

歸根結底,雖然港區男拒絕的姿態有些居高臨下,但理由卻不算咄咄逼人,他認為港區男女彼此家庭熟悉,方便相處。從這個細節也看出,日本社會的情況是大家承認階層差別,而且這種差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社交前途和個人發展,但某種程度上也安於這種差別——畢竟,這種差別從戰前就已經存在,不會構成人和人本質區別,人和人本質是平等的。

中國的情況可能有點不同,大家或許可以默許甚至接受人和人的不平等,卻不太能接受階層的差別,所以近年階層固化的聲音不少。中國人對於眼下抱怨頗多,對未來卻更多樂觀,希望在動盪中謀求機遇;日本可能更多是對於眼下滿足,對於未來則有些悲觀,希望在穩定中肯定自我。所以在日本夢想一夜成功的人很少,多數在社會中都有過得去的生活,但是要驟然顯達,確實也不容易。

哪一種社會更好?沒有簡單的答案。有朋友說,中國還是野生動物,對於金錢之類還有生猛慾望,日本人則更類似動物園生物,對於金錢的慾望已經比較寡淡。人性背後其實也是社會生態,在中國生存不易,但是有發達可能,在日本大家按部就班,生存不難,發達不易。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日本人的個人主義,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安於個人的處境,這本質上是社會大背景造就,即使不上流成為下流,也還是可以有基本體面生活。但如果在北京或者上海,對不起,在這個中產門檻定義最高的地方,不絢麗成功就是萬劫不復的失敗,或者說,大家認為如此。

當下中國,無論熱播劇還是各類雞湯文,類似套路在背後都有濃濃的一種愛拼就會贏的革命樂觀情緒,每個人都不僅相信有極大成功可能,而且自我期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過去大家單純鼓勵努力,如今變得更復雜,如果努力還是不行,那麼多半是你的家庭階層不行,導致眼界能力智商態度的區別。典型如社交媒體上對於“你弱你有理”的全面圍剿與十面批判,其實背後也映襯出一種成功即正義的嘴臉。

一個更寬容的社會,除了禮讚安迪曲筱綃關雎爾們理所應當的成功或者天生優秀,也應該給予樊勝美的侷限掙扎突破甚至邱瑩瑩的笨拙努力以相應讚美,否則多少有點點讓人懷疑,不僅僅是以成敗論英雄,更像是以出身論成敗。一個更好的社會,可以是成功者的天堂,卻不應該是失敗者的地獄。

菲茨傑拉德雖然說富人不同,但在書寫紙醉金迷貧富不均的美國爵士時代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開篇父親就給兒子一個智慧的忠告:“當你想批評他人的時候,你要了解,並非世上每個人都擁有你擁有的東西。”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近年我的主要著作:

《危機與轉型——對話思想者》(2009)

《中國經濟怎麼了》(2013)

《凱恩斯的中國聚會》(2015)

《印鈔者:中央銀行如何製造與救贖金融危機》(2016)

《有時》文藝隨筆(2016)

《白銀帝國》(2017)

看完欢乐颂大结局,你还记得当年的杜拉拉么

徐瑾經濟人

經濟與人文的路口

宏觀|貨幣|閱讀

微博: 徐瑾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