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今天,2018年3月14日,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這個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的人,是從小到大存在於我們的書本和作文裡的範例,他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時光,將永遠停留在他歪靠著輪椅卻始終面帶微笑的臉龐上。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霍金去世的消息顯得這麼突然,瞬間衝上了實時熱搜榜單第一名。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搜索指數顯示陡增的狀態,一時間整個世界彷彿都沉在悲傷的氣氛中。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我們寧願相信,霍金沒有走,他只是去尋找他的第十一維空間,去追尋他的宇宙夢去了。

霍金的一生

回顧霍金的一生,就是在翻閱一部傳奇史。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霍金厲害在哪兒?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是英國最崇高的教授職位。

身纏惡疾不埋怨命運不公,身殘志堅也要追尋夢想。

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霍金影響世界的不僅僅是他取得的學術科研成就,而在於其身殘志堅的精神感染了也鼓舞著每一個人。

霍金主要研究什麼?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霍金的兩本著作至今仍被關注。

1.時間簡史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即使到現在,“時間簡史”仍然被大家持續關注著,這也證實了霍金著作的受歡迎程度。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2.果殼中的宇宙

2001年10月,霍金的又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

紀念霍金:宇宙中又多了一顆星

“果殼中的宇宙”雖然名氣上沒有“時間簡史”那麼大,但是仍然受到了關注,網民仍在持續搜索。

“永恆是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對盡頭而言。”偉大的靈魂依舊同群星璀璨。雖然霍金已經離開,但是他的精神會永垂不朽。願他在脫離了肉體凡胎後,在更大的宇宙空間繼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