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模式的本質是集羣

中國經濟模式的本質是集群

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是淘寶-天貓,但是淘寶天貓自身只是一個平臺,並不直接參與售賣任何東西,直接參與商品交易的是眾多的淘寶、天貓商家。淘寶天貓做的事情,只是保障和促進交易達成的基礎服務,尤其是信用保障,譬如支付寶。從商品交易的角度而言,淘寶、天貓並不是一個經營實體,眾多的淘寶天貓店才是真正的經營實體,淘寶天貓自身只是匯聚和聯合眾多經營實體的虛擬空間。所以,淘寶天貓是一個“集群”,而非“實體”。

與之相反,京東則更是一個經營“實體”,而非“集群”,因為其主體業務時自營,平臺業務居於次要地位。

單純地從商業模式來考慮,“集群模式”和“實體模式”似乎各有長短,無法評定誰優誰劣。但是,如果就中國經濟的整體進行深入研究,就可發現中國經濟也擁有很強的“集群性”,其整體模式也是“集群模式”,而非“實體模式”。這樣以來,淘寶天貓的模式就與中國經濟的整體模式相一致,而京東則偏離,淘寶天貓優於京東。

“集群模式”優於“實體模式”,並不意味前者將最終替代後者,而是意味著,兩者將長期扮演主輔的角色,集群模式為主,實體模式為輔。

中國經濟的“集群性”、“集群模式”在很多行業都有表現,這裡舉出四種:製造業、零售業、旅遊業、家裝業,其中家裝業放在下一部分來介紹。

目前很多人擔憂,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即隨著勞動力工資的上漲,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成本也會迅速上漲,競爭優勢會迅速消失,最終制造業也會大規模流出中國,流向成本更低的國家。最近竟然瘋傳中國的製造業成本甚至高於美國,所以,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也“跑”了,跑到美國設廠了。

這樣的擔憂和謠傳完全建立在對中國製造業無知的基礎之上。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並不主要在所謂的“人口紅利”上,不再任何具體的一項的低成本上,而在精細的分工體系上,在內部密切合作的產業集群上。

但凡對中國製造有深入瞭解的人,無不驚歎於其分工之精細入微,其協作之複雜緊密。這些分工和協作是由眾多的,甚至密密麻麻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甚至小作坊來承擔的。很多企業的業務僅僅只是生產一個小小的零件,譬如一種螺絲,一種墊片。

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流程是高度碎片化的,是零件化的。另一方面來說,中國製造業已經把分工做到了極致,做到了零件級。這才是中國製造真正令人恐怖的地方。產業分工在任何國家都有,但是做到令人恐怖的零件級,中國是絕無僅有。

同時中國的製造業也通過自身的實踐和成就,顛覆了主流經濟理論。主流經濟理論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和“企業的邊界”,所以,至少某些片段的生產流程一定要集中在一個企業完成。而中國製造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極限地壓縮“經濟規模”和肢解“企業的邊界”,是“分散經濟”和“企業無邊界”。

從產品的角度而言,中國製造業的基本單位不是單個的企業實體,而是圍繞一種產品整條產業鏈的產業集群。然而,世人用源於西方的主流思維來觀察和衡量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即用單個企業的視角,而非集群的視角。從任何一個孤立的企業來看,都可能是弱小的,而且是非常弱小的,但是,從整個集群看,則是強大的,而且是非常強大的。

在零售業上,歐美的典型模式是沃爾瑪、家樂福式的集中經營的零售巨頭,而中國則是分散經營的小商品市場模式。前者是實體模式,後者是集群模式。而馬雲所做的事,無非就是把線下的小商品市場搬到網上。中國小商品市場最發達的地方就是浙江,所以,淘寶-天貓出現在浙江,並且由一個浙江人創辦,這都不是偶然。

熟悉中國旅行社行業的人都知道,“弱、小、散、差”,是幾十年的“痼疾”,至今如此。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旅行社總數為27621家,旅行社直接從業人員334030人。以上只是層面的統計,但是市場的真是情況卻要豐富多彩,也要複雜的多。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加盟、掛靠、承包形式的旅行社組織。根據一些業界資深人士的估算,全國開展旅行社業務機構的數量起碼也有30-40萬家。

2015年全國旅行社營業總收入4189.01億元,在30-40萬家旅行社的爭食下,其行業集中度自然很低,市場並無真正的“老大”。市場前三名總收入也不過300多億,僅佔8.5%。而在日本,其市場前三的市場份額是60.2%,美國也超過40%。

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存在超級巨頭的美、日旅行社業是“發達”的“正常”的,而缺乏巨頭的中國旅行社業是“落後”的,“病態”的。而事實上,中國旅行社業的現狀恰恰和中國經濟的整體模式相吻合,是集群模式。美、日的旅行社業模式也是與其經濟的整體模式相吻合,是整體模式。

相對於實體模式,集群模式有兩個典型特徵,也是其兩大優勢。

第一特徵是,集群模式在決策和經營上是高度分散的。

一方面,這意味其決策信息來源也是高度分散的,多維的,海量的,更能靈活反應市場的真實,因此其決策質量也非常高。另一方面,其經營風險也是高度分散的,不是由某一家企業承擔,而是分散到整個集群,這意味其風險承受能力是非常強的。

決策的質量高再加上風險承受能力強,最終的結果是,中國經濟是超級穩定的,不會出現西方發達國家大起大落的、突然爆發的經濟危機。

以往很多人因為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的集群本質,而僅僅依據一些局部現象,簡單套用西方經濟的模式和思維,而預測中國會爆發西方式的經濟危機,甚至出現所謂的“中國崩潰論”。這樣的預測是無知的,也當然屢屢失敗。

第二個特徵是,集群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參與和主導方是基層的民眾,而實體模式則是自上而下的,參與和主導方是上層精英。

所以,集群模式是有雄厚的民間基礎的,是最接地氣的,是民為本、民為貴的。而實體模式則是脫離民間的,以“精英”為本,以“精英”為貴,以民為賤的。

為何主導中國經濟的是集群模式,而主導西方發達國家的則是實體模式?答案在於,其個人的精神狀態不同,而這種精神狀態又和歷史傳統有關。

簡單來說,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是獨立自主的,每個人都天然地傾向去做獨立自主的老闆,而不願做被動受氣的打工仔,中國的農民尤其如此。這種精神又源於中國歷史悠久的獨立自主的文化傳統。而西方則缺乏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尤其對其基層的民眾而言。不願去做獨立自主的老闆,而更願做被人保護的打工仔。同樣,這又源於其缺乏獨立自主的歷史文化傳統。

市場集群的早期模式就是集市,集市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核心特徵,甚至是中國文明的核心特徵。當然,集市是最早的市場經濟,也是市場經濟的源頭。和集市並存的是走街串巷式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