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

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魯稚|文

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小區散步,看見路邊的樹杈高處掛著一個氣球,熊貓型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很是耀眼。有一個爸爸,帶著個兩三歲的孩子,路過樹下,也被氣球吸引。孩子就讓爸爸摘下來。

爸爸說:“夠不著。”

孩子不依,賴著不走。

爸爸一再解釋,“太高了,夠不著,爸爸也沒辦法摘下來!”孩子還是不依,哭。爸爸煩躁起來。孩子哭聲越來越高。

我沒再看下去,繼續散步,但那個場景卻在腦子裡久久不散。不禁想,如果我是那個爸爸,我會怎麼做呢?

我可能會依了孩子,完全滿足他,走到樹下去摘氣球。但只要我一伸手,一踮腳,甚至跳起來,孩子馬上就會看出我與氣球之間的確差得太遠,我是不可能摘到氣球的。我還可以抱起孩子,走到那個樹杈下面,和他一起去摘氣球。我舉起他,讓他自己去夠,他會努力伸長手臂,但是,的確差得太遠。於是他知道,“摘氣球”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這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原因不在我,也不在他。不是我拒絕去摘,不是我不想滿足他,我們都努力了,但它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與我們自身無關,我們完全可以坦然放下。

其實,這就像是在玩一個“摘氣球”的遊戲,我們在樹下伸手、踮腳、跳、尖叫,這些都是遊戲,這些動作本身就已經讓孩子開心了,很可能用不了兩個回合,他就忘記了氣球,而只是純粹地希望“再玩一次”,哪怕樹杈上什麼也沒有。

說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對孩子來說,遊戲是最開心的事,遊戲中的道理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孩子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是從遊戲中得來,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

譬如,幼小的孩子通過玩杯子、勺子、食物、紙片、積木、皮球……玩他能夠觸及到的任何東西而認識物質的屬性,包括質地、重量、氣味、味道等等;又通過和媽媽、親人、小朋友,和周圍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人玩耍,而認識人的社會屬性,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

不僅小孩子需要玩,大孩子也需要玩。人們常說“人生如戲”,這個“戲”就是遊戲。其實成年人也是貪玩,很多我們自以為無比嚴肅、無比神聖的事情,真正深入到內裡,又何嘗不是一種遊戲。就連國與國之間,分分合合,打打殺殺,幾多的血海深仇,但當時間稀釋了凝重,你再去看,也彷彿兒戲。所以,那些自詡為“玩藝術”“玩股票”“玩轉人生”之類的“玩”,倒也不是虛言。

國外的教育很重視玩,不僅是蒙氏理論對幼兒的“玩”有深入研究和嚴格規範,即使公立中小學對玩也有制度保障。美國學校特別重視體育,體育就是玩的一種方式。我還看到一篇文章介紹說,加拿大有一個法定的“帶孩子上班日”,是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三,這天凡是就讀九年級的孩子都可以跟隨父母或者長輩去其工作的單位參觀學習,體驗生活。這並不是正規的上班,但就像在玩“過家家”中體驗不同的家庭角色一樣,孩子也在“玩上班”的心情中獲得了一些職業體驗。這對他將來的發展未必不是重要一課。

玩就是一種嘗試,是對生活的預演,遊戲是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在遊戲中認識自身,認識世界。很多事情沒有試過,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體會不到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匹配關係,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而對某些註定就是無能為力的事,也難以坦然放下。

當然,對眼前這個要摘氣球的孩子來說,如果非要摘下那個氣球,其實也有辦法。人類都可以上月球漫步了,摘一個氣球又算什麼!只不過在成年人眼裡,區區一個氣球,實在不值得為之披荊斬棘殫精竭慮而已,甚至不值得親自走到樹下去做點什麼——這不也是一種價值觀麼!

所以,教育無小事,教育就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我們每時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教育。

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