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在山水畫卷里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由陽高村東行不遠,濁漳河流過礁石突兀的淺灘,發出悶雷一般的轟鳴之聲,周圍地勢變得開闊,太行如屏的群峰遠遠退到天際之下,河南岸的山坡上出現了一片高低錯落的村莊,地圖上標註的名字是侯壁村,但當地村中的路牌和廣告上寫的卻是“候璧”。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相傳當年藺相如出使秦國,完璧歸趙之時,趙國的軍民聞訊喜出望外,在這裡迎候和氏璧歸國,因而留下了候璧之名,只是經過兩千多年變遷,誤傳成了侯壁。這座太行山中的小村就好像修建在山水畫境中一般,滿眼都是詩情畫意,而樹木掩映中的兩座古廟把這種傳統中國畫的意境詮釋的更加充分,好像一副活起來的水墨丹青。

回龍寺

過河進村,在村西北的農田旁有一座僅存大殿的小廟,前邊圍起了磚牆小院,但堂皇的國保碑詮釋了這座不起眼的小廟尊崇的身份,這就是金代遺構回龍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接近正方形,前簷下出廊,明間開門,兩次間置窗,在結構上還保存有許多早期建築的特點,比如柱頭上不設普柏枋,闌額至角柱而不出頭等,殿內還保存有以西遊記為題材的清代壁畫。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原本這小廟隱藏在莊稼地裡,很少有人去注意,但與民房迥異的大懸山頂彰顯了它不俗的氣質,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到龍門寺測繪的北大師生髮現,並根據碳14測定,斷代為金朝早期建築,再後來更進一步認定為宋代建築,於是這座原本衣衫襤褸的村頭小廟一躍榮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小山村裡有了兩座國保級別古建築,使侯壁村在濁漳河谷的諸多古村落中分量更重了,回龍寺現在得到了修繕和保護,只可惜然後是大門緊鎖,想再進廟就相當困難了。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夏禹神祠

侯壁村的另一處國保級古建築是村東南高地上的夏禹神祠,顧名思義,這是祭祀大禹的地方,當地鄉親們習慣稱之為禹王廟,廟宇所在的村中高地也因此叫做禹王堖了。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夏禹神祠是全村的制高點,東、北兩面臨高崖而建,視野相當開闊,站在廟前環顧,但見四野群山蒼茫與雲天相接,腳下大河繞過村莊湍急東去,村中房舍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一條石階小徑穿過深巷曲折地爬上坡來,高高在上的大禹王神邸被烘托的莊嚴神聖,又與西北坡下的回龍寺形成了上下呼應之勢,守住了村莊古典的人文氣質。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夏禹神祠是一所坐北朝南的長方形大院子,因為地形限制,院內的空間顯得並不寬敞,由兩層樓閣式山門、東西配殿和廂房以及最北端的正殿組成。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山門前還有影壁,山門內是三開間倒座戲臺,一層通行,二層唱戲。東西配殿都是懸山頂,各面闊五間。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正殿也是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簷下出廊,明間置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是一座元代的建築,殿前還連建有月臺,這是宋金時期建築風格的傳承和延續,雕刻的紋飾也已經向繁複轉型,依稀可見有至元二年的紀年題記,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都曾用過至元的年號,因此不能確定是哪個至元了。

相傳大禹是華夏始祖黃帝的玄孫,受舜帝禪讓為王,建國號夏,因此也被尊稱為夏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為了消除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以疏導之法治理洪水,嘔心瀝血十三年終於大功告成,使人民過上了富足太平的日子,因此後世將大禹尊奉為保佑黎民百姓風調雨順的天神。而這座夏禹神祠修建在濁漳河畔的另一個原因據說是因為大禹治水曾經到過附近的奧冶村,一座滄桑的神祠又將這久遠的故事一下子拉近到了身旁,這也是濁漳河谷裡八處國保古建築中唯一的一處非佛教建築。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鑲嵌在山水畫卷裡的回龍寺和夏禹祠

已經失蹤的石獅

在晉東南地區民間建廟供奉的各路神仙相當多,涵蓋面也相當豐富,從佛祖、菩薩到三清、玉皇,再有東嶽大帝、九天聖母、湯帝、關帝、孔夫子、靈貺王、崔府君、二仙娘娘、龍王、土地等等諸神皆有祭祀,反應了這一地區古時候信仰之豐富,各教派相處之和諧,傳統文化之包容,這種狀況也是晉東南的一大特色,雖經歷了無數戰亂與浩劫,這種文化的多元性依然頑強地延續下來了,這也是晉東南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