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從侯壁村繼續沿濁漳河東去不遠就到達了平順縣最東邊的石城鎮了,這是個卡在太行峽谷咽喉要道上的小鎮,從這裡東去不遠便是晉、冀、豫三省交界。石城鎮歷史悠久,相傳始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勒在此修築的一座石城,雖然時至今日,劈太行山而過的公路和晝夜川流不息的滾滾車流似乎早已碾碎了古老文明那脆弱的印跡,但仔細在鎮子裡尋訪,依然能夠找到幾座老房子和小廟,而在石城鎮以北的龍門山中保存著濁漳河沿岸規模最大也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龍門寺。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龍門寺位於石城鎮源頭村北的群山之中,四周奇峰突兀,峭壁千重,如同一把天然的巨大座椅將寺院環護其間,山坡下有清澈的溪水玉帶般纏繞而過,前面有兩座山峰東西相對,巖似龍首,對峙若門,因此這山就被稱作龍門山,寺也得名龍門寺了。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相傳龍門寺由法聰禪師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最初名叫法華寺,至五代後唐時期已經小有規模,北宋初年寺院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規模得到了成倍的擴張,宋太祖趙匡胤欽賜匾額曰“龍門山惠日院”,寺內僧眾最多時候曾達300餘人。至乾德年間(963-968年)始名龍門寺。元代時龍門山方圓七里的土地已經皆為寺產,龍門寺達到了極盛之局面,可惜盛極而衰,在元朝末年遭到了戰亂重創,多數建築化為一片焦土瓦礫。經過明清兩代的整修和恢復,寺院才基本形成了現存的局面。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今天龍門寺由中路的山門、大雄寶殿、東西配殿、燃燈佛殿和東路的聖僧堂、水陸殿、神堂、僧舍以及西路的僧舍和庫房組成,曾經殿堂百餘間的輝煌歲月早已化為寺外塔林下衰草間的一抹記憶,現在的龍門寺只是山間一片寧靜的風景園林。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走過溪水旁曲折的石徑,來到了豁然開朗的山門前,其實原本在這裡還有一座金剛殿和一座碑亭,現在早已毀掉,只有碑亭裡的成化碑和四周幾根殘缺的石柱兀自聳立。

山門坐北朝南修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明間前後開門,是進出寺院的通道,正面兩次間為窗,左右牆角有磚雕八字影壁,殿內彩塑有四大天王,兼具天王殿的功能。這座山門主體結構是金代建築,前後門頂部補間的大斜栱像怒放的花朵般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特點,極具裝飾性。山門前後簷下陳列著眾多門板一樣巨大的歷代維修碑刻,向世人展示著寺院悠久的歷史和曾經的興盛。

山門內有一通大明萬曆九年(1581年)歲次辛巳秋七月的《重修天王殿記》,第一句就是“謂平邑(平順縣)之東,有裡曰石城,乃古黎(黎城縣)之地”,闡明瞭石城鎮從黎城歸入平順的歷史,還明確記載了龍門寺東邊的山峰名曰“說法臺”,西邊的山峰叫做“駝經山”,山前的龍門左邊稱降龍崗,右邊名伏虎峰,我清晨來到寺前,山門禁閉,於是在寒風料峭之中蹲坐於石階旁畫下了這幅山門,背景中的山峰就是碑文中提到的駝經山。

走進山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由山門和大雄寶殿以及東、西配殿組成的第一進院落實際上並不大,院中有兩株參天的古柏,使空間顯得更加緊湊。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亦三間,平面近乎於正方形,單簷歇山頂,前後明間現在安置的是隔扇門,正面兩次間為直欞窗,修建在米餘高的石臺基上,殿頂舉折平緩,寬闊的飛簷張揚地向外出挑,簷下古老的枓栱粗碩敦厚,一組組批竹昂好像一束束盛開的花朵綻放在簷柱頂端,南牆四根立柱和北牆兩角立柱都是方形抹角石柱,北牆中部和東西兩山牆裡為圓木柱,簷角支撐的立柱為後世維修時所加,與天台庵的情況類似,防止過大的出簷日久年深會變形下垂。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這座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歷代多次重修,但主體構架依然保存了宋代特徵,殿頂的琉璃構件為明成化年間燒造,殿內牆上的大面積明代佛教壁畫至今色彩仍然豔麗,殿前的石經幢為五代後漢乾佑三年(950年)所刊刻。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在大雄寶殿簷下漫步,發現了前簷下石柱頂端有功德主施柱的題記,其中一根記載有明確的時間“北宋紹聖五年戊寅歲四月二十日”,這也被普遍認為即是大雄寶殿的修建時間。而後簷東北角石柱頂端則有“大定己丑(金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縣令李晏遊覽龍門寺的題記,記載了同遊之人的姓名,這正與陽高村淳化寺所遺留的李晏題詩碑相印證,都是那年春天李縣令遊歷時所留下的筆墨,這真是一遊越千年啊!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龍門寺在建國初期曾經被改造為小學校使用,在那個時期,殘敗的寺院以這種方式得以保存下來,應該說是一種不幸中的萬幸,雖然各殿內的塑像早已被掃蕩銷燬,畢竟寺院的主體建築甚至牆上的彩畫和院中林立的碑刻都保全了下來並遺留至今,已經不能奢望更多了。外牆上還殘留著字跡巨大清晰的文革時期標語“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牆邊扔著的一塊石匾上有“平順縣第二高級小校”字樣,四周雕刻著傳統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的紋飾,書法寫的也端莊有力,說明了這座小學成立時間之早,那時候傳統的老匠人尚在,工藝和風格與晚清、民國一脈相承,再看這些年修繕寺院後所立的新碑,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後來小學校完成了歷史使命也被廢棄了,龍門寺重又沉寂下來,回想晨鐘暮鼓與誦經之聲宛若幻夢,朗朗的讀書聲也自此絕跡,這座千年古剎再次被遺棄於深山角落裡日益凋零,直到近些年才在重新修繕中獲得了新生。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大雄寶殿東邊的配殿面闊三間硬山頂,是明代所修建,看寺內的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東殿記》載,此前的東配殿已經“牆壁傾頹,屋宇朽腐”,因而在信士與僧人的努力下得以重修,在後世的屢次修繕後,被改作觀音殿。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殿頂坡度平緩,出簷寬大,明間開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柱頭上不加普柏枋,闌額不出頭,櫨枓直接座於柱頭之上承託小栱,出枓口跳 ,樑架洗練簡潔,殿內進深較窄,因而無內柱,使內部空間顯得更加疏朗,仍然有著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這座西配殿是全寺之內年代最古老的建築,也是一座可與天台庵、大雲院彌陀殿相比肩的濁漳河谷裡另一座重量級早期木構建築,它建於五代時期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是國內僅存的四座五代時期木構建築之一,比大雲院的建造時間還要早,而且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懸山頂建築,雖然處於小院的一隅,但在價值上絕對是整座龍門寺內最寶貴的。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院中兩株古柏,筆直參天,相傳為北齊天保年間建寺時所植,畫中位於西配殿前的這一株至今枝繁葉茂,形如傘蓋遮蔽在庭院上空,而東側的古柏早已枯死,據說是文革期間有人慾將樹伐走,於是砍掉樹冠,剝去樹皮,尚未伐倒之際,被緊急叫停,因此遺留下了令人扼腕嘆息的乾枯之軀。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文保員桑大叔為人和善,中午熱情地給我做麵條吃,

後來聽聞大叔於去年猝然仙逝,令人不勝唏噓感傷。

我在寺中寫生,與文保員桑大叔攀談,講到了古寺遭受的種種劫難,大叔給我講了個故事。也是在破四舊的年代,許多人準備來拆掉龍門寺,拉走木料去蓋房子,正巧有一位從平順縣裡來的人大代表到龍門寺參觀,據說他曾在太原工作,是見過些世面的,趕緊阻止群眾拆寺,申明這是文物,應予以保留,但鄉親們根本不相信這些老舊的房子是文物,他們覺得只有北京故宮、天安門才叫文物,人大代表見勸阻無效,就與大家約定以一週為期限,他去找證明龍門寺是文物的文件。然後他輾轉跑到太原,從省裡開來了文物證明材料,這才救下了龍門寺。我問到“寺裡不是改成小學了嗎,連學校也要拆?”大叔嘆了一口氣“那時候學校早就停課了!”我在別的廟宇裡也曾聽到過類似的千鈞一髮關頭,古建築得救的故事,忽然想到《安娜· 卡列尼娜》中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畢竟有太多的古建築最終還是不幸的消失掉了。現在深山裡的龍門寺依然遠離塵世的喧囂,我在寺中寫生一整天,只偶爾有幾個遊人到來,也是上香磕頭,祈禱那些全新的塑像給予保佑,賜下富貴,對於真正有價值的各殿建築和碑刻基本視而不見。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大雄寶殿後邊是元代遺構燃燈佛殿,此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正面明間為隔扇門,兩次間是直欞窗,前簷下枓栱碩大雄健,後簷則無枓栱。整體樑架極是粗獷不羈,從畫中即可見山牆斷面的樑架簡直就是將樹木伐倒後略加砍削即行使用,元代氣質撲面而來。燃燈佛即是指佛教中的過去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燃燈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並曾在釋迦牟尼佛前世為善慧童子時,為其授記曰“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在燃燈佛殿之後,原有千佛閣一座,現已不存,我在寺內陳列的碑刻中看到一通大明嘉靖叄拾玖年(1560年)歲次庚申秋九月所立的《重建千佛閣碑記》,上邊說千佛閣不知何時早已毀於戰火,“弘治年間有豆口裡東莊村施主趙質,興一念之善而欲重建佛閣”,可惜不就便去世了,後由其子趙江“以為父志不繼不為孝也,必欲建立佛閣以踐先人之言”,合同寺僧“興工於嘉靖貳拾二年(1543年)秋七月,落成於貳拾六年(1547年)秋九月”,這座明代的千佛閣是一座三重簷兩層樓的結構,後來參與重修的施主和寺僧逐漸故去,後人接過未完工程繼續募集資金,陸續為閣內塑千尊佛像,最終大功告成。從碑文的隻言片語中仍可感受到古人們信仰的虔誠,意志的堅定,修造的艱辛,可惜一切努力終究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今朝只能於遺址處慨嘆和憑弔了。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在龍門寺畫了一天,黃昏時走出山門,快步穿過荒草中的小徑,來到了寺西南山坡上的塔林,這裡是寺內歷代高僧安息的地方,經過多年滄桑和破壞,現在只剩下不多的幾座石塔和碑刻尚且聳立,體量也都不大,半掩於衰草之中,於日落前群山遮擋下的灰暗色調中,更顯得無限淒涼。我撥開濃密的野草和荊棘在殘存的石塔間穿行,粗讀了些碑文塔銘,發現這些為數不多的遺存中竟然涵蓋了上起宋末,下至明清的近千年時光,塵封著龍門寺已經逐漸散佚的前塵往事。

關於平順龍門寺,我想說太多,我想畫更多……

山水環抱之中的龍門古剎不僅僅只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寺廟,除了壯美的風景之外,這裡的古建築所跨越時代之久,遺存價值之高,是別處所難以比擬的。有金代的山門、後唐的西配殿、宋代的大雄寶殿、明代的東配殿和元代的燃燈佛殿以及眾多的明清時代禪堂僧舍等,一座寺院之內包含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個朝代的建築,簡直就是一座彙集千年精華的古建築博物館,這是濁漳河谷裡諸多國保古建築都無法望其項背的獨到之處,也是最值得多停細看的地方。關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