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古今一絕的寫景詩,只有極少人能說出作者與題名!

堪稱古今一絕的寫景詩,只有極少人能說出作者與題名!

李賀是唐宗室後裔,不過到了父親李晉肅一代,家族早已敗落,家境頗為貧寒。詩人幻想通過科舉之途徑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遠大抱負,徹底擺脫現實的貧窮落魄,卻因種種原因,應舉受阻,仕途受挫。《感春》是詩人在春日感於自己的貧困落魄、不為世用,抒發愁悶之作。

堪稱古今一絕的寫景詩,只有極少人能說出作者與題名!

感春

唐代:李賀

日暖自蕭條,花悲北郭騷。

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上幕迎神燕,飛絲送百勞。

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

天氣變暖,但家境仍冷落蕭條,白花齊開,更使我這北郭騷悲傷無聊。

一文不名,只有像來子錢一樣的穿眼榆莢,不見舞妓,倒有比舞妓細腰更柔軟的柳條。

張開簾幕,迎接神燕,弋射飛絲,送走伯勞。

彈起胡琴,藉以抒發今日的愁恨,頻繁急切的樂聲撲向那紫檀琴槽。

堪稱古今一絕的寫景詩,只有極少人能說出作者與題名!

運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賀詩歌中的一大特色。無論是自然類意象,還是社會類意象,其詩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審美特徵就是“悽怨”。而形成這一審美意象的原因則是在於詩人悽怨的心態和情感。杜牧評其詩為“怨恨悲愁”。這首詩中採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詩人的悽苦,以榆錢、柳斷補足“蕭條”之意。“神燕”、“伯勞”寄託了詩人盼祥瑞、避兇災的美好願望。“胡琴”成為了詩人排遣苦悶的工具,而“琴槽”則成為了詩人訴說心事的對象。詩人對這一連串的意象,進行了極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種飽“悲”之美,藉以強化了詩人的悲慘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