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蔣國慶: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火訊財經注: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通證經濟豐富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方向,但同時,亂髮幣、詐騙ICO、空氣幣等等亂象也層出不窮,隨著通證經濟發展前期的數字資產投資市場的愈發強大,國家政策層面的態度和發聲尤為重要,因為,這代表著在政府管轄的範圍下,通證經濟所能到達的底線。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蔣國慶:法定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沒有直接關係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甚至並沒有技術上的必然聯繫。區塊鏈只是法定數字貨幣將來流通的一個可選手段。”

6月30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發部負責人蔣國慶如此表示。這一表述可以看做對當前虛擬幣捆綁區塊鏈技術以及法定數字貨幣炒作亂象的正本清源。

蔣國慶分享了區塊鏈知識研究圖譜。主要有五大領域。

一是共識機制,包括PoS、BFT、DAG等共識機制都是方向。

二是性能,區塊鏈目前應用受限最大的方面便是性能,目前還達不到金融級的用用。如何在分層分片上做文章提高性能,使其成為高可應用的設計,是未來研究重點。

三是隱私保護,現有區塊鏈技術底層賬本比較透明,這是一個優勢,但不一定適合企業應用,如何在底層技術研發中把隱私保護技術加進去,是將來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重點。

四是跨鏈,區塊鏈是相對封閉的社區,每一條鏈是相對封閉的,社區和社區之間如何互聯互通是未來重點。

五是其他和輔助,如形式化驗證和智能合約工具。再如隨著區塊鏈發展帶來一些風險事件,如何從技術角度防範風險事件發生,也是將來重點。

蔣國慶介紹,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信聯合會兩大國際組織都成立了一些區塊鏈焦點組,都有一些指標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進行一些定義和規範。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共同代表中國產業界聯合提交了“可信區塊鏈”的技術提案,可信區塊鏈標準登上國際舞臺。

區塊鏈如何在金融業中應用?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中提出,由於金融基礎設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信息孤島導致繁重的對賬工作、事實基礎不唯一導致各種審計問題、信息不對稱增加對中心權威的需求等,而區塊鏈具有難篡改、透明等特點,用區塊鏈對金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是否是一個可行方向正在研究。主要從打破信息孤島,底層數據穿透,增加監管的透明性等角度考慮。

目前,金融業是區塊鏈應用的橋頭堡和排頭兵,業界積極探索各類應用模式,應用場景較為豐富。數字加密貨幣領域,以比特幣為代表。在支付清算領域,歐洲部分央行也在做,人民銀行在票據交易所做了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應用。此外還有權益證明、供應鏈管理、積分發行、審計等方面。

不過,蔣國慶明確表示,理性務實看待和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客觀認識其發展階段及改良作用。既不神化、也不泛化區塊鏈的作用。經過研究,區塊鏈還有很多侷限,它是當前金融科技探索的熱門技術,但由於其內生性的技術缺陷,是否能夠得到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於觀察。

蔣國慶表示,正確評估區塊鏈的技術本質,取其精華,迴避短板。區塊鏈的實現需要多種技術的突破,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動其發展。

外界看待區塊鏈認為很重要的特徵便是去中心化,一些社會觀點將其理解為完全以個人為中心。蔣國慶指出,無論是研究還是具體實踐,完全去中心化目前來看都行不通。在學術界看來,區塊鏈是對原有中心化形成了有益補充,是可選技術和方案。應用層面去中心化可以認為是多中心化,通過多中心的交叉認證彌補原來傳統意義上中心化的不透明和信用資質的不足。對金融市場而言,更多是混合應用。這既是目前研究的技術趨勢,也是將來區塊鏈應用落地探索的方向。

蔣國慶表示,區塊鏈目前顯然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各種資源投入,眾多機構從技術和應用的角度去推動其發展和完善,即使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一些政府機構如英國、新加坡都在建立相關沙箱,引導項目在其中發展並投入資源,在有限範圍、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做應用創新。現在一些金融機構動不動組建龐大的團隊進行相關開發,是因為希望得到底層技術和自主可控的源代碼。從發展趨勢看,區塊鏈的技術和社區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應著力研究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和規範,尤其在國際上爭取相關的話語權。

在數字貨幣研究方面,蔣國慶介紹,法定數字貨幣是一個電子貨幣加上現金的綜合體,其本身目標是逐步取代現金,其本身就是貨幣。

蔣國慶明確指出,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其實並沒有直接關係,甚至並沒有技術上必然聯繫。區塊鏈只是法定數字貨幣將來流通的一個可選手段。法定數字貨幣還是二元體系,通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這一方式進行發行流通,不是額外增發出來的。法定數字貨幣也不與現有貨幣競爭,而是和現有貨幣和支付方式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