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世界盃小組賽落下帷幕,用一個“冷”字來形容恐怕再合適不過。傳統強隊紛紛慢熱甚至“翻車”,莫非真是俄羅斯的氣候在搞鬼?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德國隊被淘汰了,西班牙差點被淘汰,阿根廷、葡萄牙最後十分鐘才確定晉級16強,波蘭隊連輸兩場痛快的回家了……

經歷了一番“有驚無險”之後,俄羅斯世界盃小組賽終於落下了帷幕,用一個“冷”字形容俄羅斯世界盃小組賽,恐怕再為合適不過了。本該十拿九穩的比賽,傳統強隊卻紛紛慢熱甚至“玩火”,尤其是小組賽第一輪和第二輪,冷門和懸念迭出,不少球迷連續幾天“走上了天台”。然而,有氣象學家分析,這樣的結果可能是俄羅斯的天氣惹的禍!這屆在高緯度國家舉行的世界盃,天氣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會成為某些比賽爆冷的重要因素。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涼爽 個別城市甚至有點冷

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喀山、伏爾加格勒、頓河畔羅斯托夫.........不少在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中常常出現的城市名字,這一次終於和足球聯繫在了一起。眾所周知,俄羅斯地域廣闊,僅以這次世界盃舉辦城市為例:最北邊的聖彼得堡到最南邊的索契距離超過2000公里,到最東邊的葉卡捷琳堡距離也接近250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廣州的距離!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俄羅斯世界盃舉辦城市位置示意圖

在氣象學上,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年溫差、日溫差都較大,冬季漫長且寒冷,夏季涼爽短暫,降水也集中在夏季。舉辦世界盃比賽的這幾座城市當中,大部分日平均最高氣溫在20℃至25℃之間,最低氣溫在10℃至15℃之間,可以說比起“過熱”的2014年巴西世界盃和2010年南非世界盃,這一次體感舒適度提高了不少。

其中,俄羅斯中部的五座城市(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喀山、薩蘭克斯、薩馬拉)緯度較高,白天最高溫度不會超過30度,最低氣溫在15度左右,比賽時的溫度在20度左右,正是最適合足球比賽的溫度。不過夏季氣候變化無常,一旦有陰雨天氣,這些城市的氣溫又會馬上下降10度左右,體感溫度則更低,以至於在夏天長褲和外套甚至薄羽絨服成為了球迷和遠動員的標配。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因為突遇冰雹天氣,小組賽F組比賽之前,在俄羅斯喀山競技場,韓國隊和德國隊不得不取消了賽前踩場訓練

相對而言,索契、頓河畔羅斯托夫、伏爾加格勒這三座維度較低的城市氣溫就沒有那麼“宜人”了,除了索契以外,夏季最高氣溫往往都超過30度,例如在頓河畔羅斯托夫進行的F組小組賽第二場墨西哥對陣韓國的比賽當中,當時的溫度就高達33度,炎熱的天氣讓不少球員在比賽死球期間抓緊喝水;同一時間的下諾夫哥羅德,溫度卻只有26度。

太冷或太熱都受罪 20℃左右最利於足球運動員比賽

足球比賽是長時間的露天運動,氣象條件尤為關鍵,國際足聯在考慮世界盃主辦國時,氣候條件就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不同大洲的職業聯賽也充分體現了對於“氣候因素”的考慮,例如以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歐洲,四季溫和,冬涼夏熱,因此足球聯賽一般跨年進行,冬天的比賽就大多放在下午場進行;但季風氣候顯著的東亞,聯賽大多在春、夏、秋三季開展,特別是夏季,避免低溫對足球運動員的影響。

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足球運動最適宜的溫度為18℃至20℃,相對溼度為40%至50%。太冷或者太熱的天氣,都會嚴重影響球員的發揮。天氣太熱,運動員在奔跑過程中,體溫常升高到4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踢球人會感覺呼吸困難,腿腳無力,很容易造成中暑。反之天氣太冷,球員不夠適應,會出現技戰術動作變形,場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對於世界盃而言,高溫一直是一個難以逾越的“老對手”。1994年美國和2002年韓日兩屆世界盃的高溫都曾令各球隊叫苦不迭,上一屆在巴西世界盃更是被外界譽為“史上最熱世界盃”,因此國際足聯不得不在比賽中專門設置“飲水時間”來緩解炎熱天氣帶來的影響。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俄羅斯相對較低的夜間溫度和複雜多變的天氣也讓不少球隊叫苦不迭,圖為穿長袖訓練服的西班牙球員,很顯然,俄羅斯夏天的溫度並沒有那麼“熱”

很顯然,本屆俄羅斯世界盃雖然沒有高溫天氣困擾,但俄羅斯相對較低的夜間溫度和複雜多變的天氣也讓不少球隊叫苦不迭。像習慣了溼熱氣候的南美球隊和西亞北非球隊,在俄羅斯這種涼爽的天氣下比賽不太適應,之前俄羅斯媒體報道,沙特、秘魯、阿根廷隊等球隊都有球員因氣候不適出現感冒症狀。

更為嚴重的是,相對涼爽的天氣似乎還影響到了球隊的發揮:小組賽第一輪,或許因為還不夠適應俄羅斯的天氣,來自非洲、西亞和拉丁美洲的球隊集體迷失,除了塞內加爾隊以外兩平七負,無一勝績——有意思的是,獲勝的塞內加爾隊,首發11人除了門將以外,全部是在歐洲聯賽效力,此時距離聯賽結束不過一個月時間。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海拔1900米的昆明拓東體育場,一度被國足當做“秘密武器”

當然,相比於天氣寒冷,炎熱對於球員的影響則更為突出。4年前的巴西世界盃上,歐洲球隊便頻頻表示無法適應南美的潮溼天氣,這可能也間接導致了意大利隊、英格蘭隊等傳統強隊在小組賽階段便紛紛落馬。上屆世界盃打到8強時,美洲球隊還多達4支。

而在國際比賽上,用氣候條件當“秘密武器”戰勝對手的例子同樣不在少數——南美國家玻利維亞曾經把主場設置在海拔3600米的拉巴斯,並在這裡逼平了強大的阿根廷。以至於國際足聯不得不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只有國土面積75%以上海拔高於3500米的國家,才能使用高於3500米的主場;我國男足比賽也長期把主場設在海拔1900米的昆明,並在這裡取得了10戰8勝2平的好成績。

“長傳衝吊”因為球員“怕冷”?氣候條件造就技戰術打法

今年世界盃的揭幕戰上,東道主俄羅斯5:0戰勝了沙特阿拉伯,擔任本場比賽解說的央視解說員劉嘉遠在沙特被俄羅斯攻入4球以後無奈的表示“沙特隊還是在中東高溫環境下踢球的那套方式,慢慢悠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或許沙特隊員熟悉的氣候環境,決定了他們喜歡踢這樣的足球。”

劉嘉遠的分析其實頗有道理,不僅影響比賽結果,氣候條件甚至也造就了世界不同流派的足球技戰術風格。

現代足球於十九世紀初誕生於英國。在英國最冷的月份,日平均氣溫在4℃至7℃,在最熱的月份,日平均氣溫也僅為13℃至17℃。溫帶海洋性氣候決定其多陰雨天氣。因此,英式足球多采用“長穿衝吊”“高舉高打”的打法,這樣可以讓身體迅速“熱”起來,加快血液循環。可以說是氣候因素決定了傳統“英式足球”的技術風格。

與英格蘭所在的英倫三島相比,歐洲大陸氣候更加溫和,冬、夏溫差不大,但季節特點仍比較分明,草皮自然生長情況比較理想,球員可以讓足球更多地在地面上運行。因此,歐洲大陸球隊打法更加註重戰術組織、整體配合和效率,追求比賽結果的勝利更甚於追求比賽過程的觀賞性。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法國隊、德國隊。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與歐洲氣候相比,拉美地區酷熱高溫,拉美足球更多的講究“技術流”,俄羅斯世界盃上,巴西和哥斯達黎加兩支拉美球隊在小組賽相遇

而與歐洲氣候相比,拉美地區酷熱高溫,雖然足球是歐洲人帶到南美洲的,但歐洲人追求速度和整體技戰術的打法來到南美洲多少會有些“吃不消”。因此,拉美足球更多的講究“技術流”,個人技術精湛、腳法細膩、身體柔韌性好,短傳配合嫻熟自如。

同樣,一些來自非洲的球隊也具有上述特點。非洲大陸氣候炎熱,大部分地區一年中只有兩季,特殊的氣候環境使得當地運動員具有爆發力強、速度快、身體柔韌性強等身體素質特點。

同樣的情況在我國國內也可以看到影子,中國地大物博,南方北方氣候有很大差異,中超聯賽中,來自北方的職業聯賽球隊如天津泰達、河南建業、山東魯能等一般比較注重整體配合,足球風格“大刀闊斧”,奔跑力強;而來自南方的球隊例如廣州富力、重慶力帆等,則更加註重個人腳法和技術,廣東更是有著名的“粵派”足球之說。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氣候寒冷的冰島,本不適應開展足球運動,他們在世界盃的表現贏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尊重

再擴大範圍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足球水平往往與氣候有一定的關係,北歐五國當中,足球水平最高的是緯度最低、海洋性氣候特點更顯著的瑞典和丹麥,相對而言溫度更低的芬蘭和冰島水平就要差一些,因此能夠逼平阿根廷的冰島隊自然贏得了更多的掌聲。

南亞的印度,人口超過10億, 但其足球隊往往淪為魚腩。這與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有很大關係。在印度3到5月為乾季,炎熱乾燥,氣溫達 40℃以上;6至9月為雨季,高溫高溼。所以印度基本不適合開展足球運動,淪為魚腩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隨著現代足球運動的不斷髮展,運動訓練體系不斷規範化、科學化,各大足球技戰術流派間不斷交流學習,把足球水平和風格完全歸功於天氣氣候因素,顯然不夠科學和準確,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也受制於包括體能、心理在內的諸多因素,天氣條件也僅僅是干擾之一,不能一概而論。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世界盃小組賽收官,過程有點“冷”,發揮失常真能甩鍋給天氣?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