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祁連山重現寧靜美麗——甘肅省全力推進祁連山保護區礦業權清退工作

讓祁連山重現寧靜美麗

——我省全力推進祁連山保護區礦業權清退工作

祁連山壯美的風景。(資料圖)

甘肅祁連山腹地礦產資源富集,蘊藏著鐵、銅、鉛、鋅等多種礦藏。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我省祁連山內礦產開發逐漸升溫,礦產資源探採活動逐漸增加,祁連山生態環境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破壞。

黨中央國務院對甘肅祁連山局部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高度重視。去年以來,我省提高政治站位,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全力推進祁連山保護區礦業權清理退出和生態修復,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我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144宗持證礦業權,已完成退出89宗,佔清理退出總數的61.8%。

重建規則 遵章守紀

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充分暴露出我省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四個意識”樹的不牢,遵章守紀的意識還不夠。

在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整改工作中,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整改過程中,省裡迅速成立礦業權退出專項工作整改辦公室,多次深入各市縣實地檢查調研、走訪座談,及時掌握了礦業權分類退出的第一手資料,制定《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礦業權退出及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行動方案》。並先後下發《關於全面停止各類保護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活動的緊急通知》《關於全面停止各類保護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活動及礦產資源審核審批事項的緊急通知》,堅決停止各級各類保護區內礦產勘查開採活動和審核審批工作。

要清理退出礦業權,怎樣退出?按什麼規則退出?我省積極探索自然保護區礦業權退出法理依據,在深入考察調研、面對面徵求礦業權人、自然資源部、市縣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為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退出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據規範。

落實退出政策離不開資金保障,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我省安排省級補助資金10億元,支持各市縣加快推進礦業權補償式退出。

截至目前,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144宗持證礦業權,已有62宗探礦權、27宗採礦權完成退出。其中,以註銷或公告廢止方式退出75宗,扣除方式退出6宗,補償式退出8宗。中央通報指出的14宗違規延續探礦權採礦權,8宗也已完成退出。

重構秩序 依法行政

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帶給我省最大教訓就是沒能做到嚴格依法行政。

中央明確指出,我省2013年5月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審批管理辦法》,違法允許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進行礦產開採,在立法層面為破壞生態“放水”。

為此,我省對《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審批管理辦法》與國家上位法不一致的部分,逐條進行修訂完善。2017年9月6日,省政府以甘政發〔2017〕75號文件印發執行。同時,還對2011年至2016年印發的141個國土資源管理文件和8個地方性法規逐一進行了合規性複查,堅決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我省大力推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市縣政府採取封堵探洞、回填礦坑、拆除建築物以及種草、植樹等措施,基本完成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144宗持證和111宗歷史遺留無主礦業權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省國土部門還積極配合農牧、林業等部門解決祁連山地區林草“一地兩證”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的自然資源權益。

我省以各級各類保護區為重點區域,紮實開展執法檢查、動態巡查,暢通12336違法違規舉報電話,及時發現和制止礦產資源勘查開採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良好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秩序。

國家確立我省試點地區後,我省在金昌市、張掖市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全面實施我省祁連山地區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啟動甘肅祁連山地區自然資源全要素確權登記試點,編制並認真落實《甘肅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計劃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甘肅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

重整旗鼓 砥礪前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深刻汲取甘肅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的慘痛教訓,我省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分類退出的整改成果,加快推進其他各級各類保護地內礦業權分類退出,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落實到位。

我省嚴格規劃管控,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確保項目用地和礦產開發全部退到生態紅線以外,讓自然環境得到休養生息。

為了進一步推進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示範區建設,我省督促指導勘查單位、礦山企業自覺主動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依法科學集約勘查開採礦產資源,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積極修復受影響的自然環境。同時,積極推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建設用地供應使用,大力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利用閒置土地,促進土地節約高效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