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攤開西歐地圖人們會發現,這裡密佈著大量的發達國家——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它們大都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早的國家,也屬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列。同時,這裡還有著世界最繁忙的海運通道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發達的經濟和悠久的海洋文明,驅使著各國建立強大的海軍。

二戰之後,隨著西歐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歐盟的建立,歐盟安全防務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各成員國計劃通過建立超國家的安全防務機制、發展共同防務力量等措施,逐步實現防務領域的一體化。作為防務一體化的重要環節,武器裝備的聯合研製屢見不鮮。法國和意大利聯合研製建造的地平線級驅逐艦就是一個典型。

一波三折的聯合研製計劃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航空突擊武器的演進和反艦導彈的進步,水面艦艇對防空的需要越來越緊迫,也越來越嚴格。英、阿馬島戰爭使世界各國海軍清楚地看到,空對艦導彈對海上艦艇構成極大威脅,因此,研製一型具有優異的防空性能,能夠提供中近程或區域防空的水面戰鬥艦艇,成為各軍事強國的共識。

「點評」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 ——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1994年,西班牙和德國、荷蘭開始進行三國護衛艦計劃(TFC)。三國護衛艦計劃採取彈性作法:由各國發展各自的新一代防空護衛艦,只在關鍵性的裝備上採用共同裝備,即協議覆蓋聯合操作艦艇平臺上而不在系統上,西班牙在此計劃中自取的項目名稱即為F-100。英、法、意則搶先一步,於1993年聯合開展了下一代共同護衛艦(CNGF)計劃,又稱地平線護衛艦計劃。需要說明的是,地平線級各項性能均屬於驅逐艦標準,屬於國際標準的驅逐艦,只因法國海軍沒有“驅逐艦”這一稱呼,才稱之為“護衛艦”。

按照地平線級驅逐艦計劃,該級驅逐艦總共將建造22艘,分別為法國4艘,意大利6艘,英國12艘。然而,三國需求的巨大差異註定了這一計劃不會一帆風順。英國參與該計劃主要是為了替換老舊的42型驅逐艦,對地平線級驅逐艦的區域防空性能要求很高;法國則是為了替換絮弗倫級和卡薩爾級驅逐艦,主要訴求是為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護航即可;意大利麵臨的海上防務壓力最小,只需要該項目能夠替代大膽級和安德烈婭·多里亞級驅逐艦即可,對噸位、火力要求都不高。三國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差別也較為明顯。

經濟原因與軍事需求差異交織,導致三國對地平線級驅逐艦基本設計、噸位、推進系統、關鍵與次要裝備產生一大堆歧見,其中對於使用何種防空雷達與戰系的爭執最為嚴重。再加上英國的數量需求遠大於法、意,建造工作分攤不公平,造成成本攀升,讓英國可能採購不到足夠的數量。由於上述歧見與爭執始終無法得到協調,使得地平線級驅逐艦項目裹足不前,但是替換42型驅逐艦的計劃已經不容再拖,最終導致英國在1999年宣佈退出該計劃。

英國退出之後,轉而研製了45型防空驅逐艦。該艦採用整合式電力推進系統(FEP),包含兩具WR-21中段冷卻再加熱燃氣渦輪機組,最大並連輸出功率為43MW,每具燃氣渦輪分別驅動一個21MW的交流主發電機。兩具螺旋槳推進器分別由一個20MW級推進電動機直接驅動。艦載武器方面,第一批3艘45型驅逐艦,在艦首配備1門MK-8 Mod1 114毫米55倍徑艦炮,6組8聯裝A-50垂直髮射器,混合裝填紫菀-15和紫菀-30防空導彈。四至六號艦則換裝MK-45 Mod4 127毫米62倍徑艦炮,8組8聯裝MK-41垂直髮射系統,能夠裝填紫菀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VLA反潛火箭等導彈。

一波三折之後,地平線級驅逐艦項目只剩法國和意大利兩國。在充分吸取了項目失敗的教訓後,法意於1999年9月宣佈重組該計劃,由法國主導研製,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於2000年成立專門公司負責該項目。至此,地平線級驅逐艦項目的發展才步入正軌,也可以說,歐洲各國聯合研製水面戰鬥艦艇的歷史也才進入正題。

夠用就好的技術水準

研製地平線級驅逐艦時,法國與意大利海軍的防空能力均處於不足狀態。法國海軍裝備的絮弗倫級驅逐艦,雖然標準排水量高達5300噸,滿載排水量6700噸,在艦體尺寸上整整大了英國海軍42型驅逐艦一圈。該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具有的超大型對空搜索雷達整流罩。

「點評」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EMPAR雷達

絮弗倫級驅逐艦核心裝備為DRBI 23型對空搜索雷達、DRBV 15A型對空搜索雷達和一座雙聯裝瑪祖卡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備彈48枚(有資料顯示備彈量為46枚)。瑪祖卡防空導彈自重近1噸,加裝助推器重量高達2.1噸,戰鬥部重100千克,最大射程約55千米,最大射高約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為馬赫數3。瑪祖卡防空導彈採用雷達乘波制導模式,由艦艇前方佈置的兩具DRBR-51火控雷達提供全程制導。這樣的防空火力配備,尚且不如英國42型驅逐艦,而後者曾在馬島海戰中折戟沉沙。

同期,法國海軍還裝備有兩艘卡薩德級防空驅逐艦,該艦採用柴柴聯合動力,相比絮弗倫級的蒸汽動力進步很大。卡薩德級防空驅逐艦標準排水量4200噸,滿載排水量4700噸。其主要防空武器為一座MK-13 Mod5單軌發射系統,位於機庫和煙囪之間,發射標準-1防空導彈,備彈40枚。該導彈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射程46千米,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由2部SPG-51C火控雷達制導。此外,該艦還裝備有2座6聯裝沙德拉爾艦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西北風防空導彈,備彈12枚,射程4千米,位於機庫兩側,與上層建築兩側的20F2型20毫米艦炮共同構成近程防禦系統,20F2型20毫米艦炮對空射程2千米,對海射程8千米,射速720發/分。意大利海軍的防空能力與法國海軍相似。

世界各國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軍艦,普遍採用相控陣雷達,如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英國海軍45型驅逐艦等。地平線級驅逐艦研製時,可供使用的相控陣雷達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FARS和ADAR-2N雷達、英國航空航天防禦公司研製的MESAR雷達艦載版本。FARS和ADAR-2N雷達屬於美製AN/SPY-1被動相控陣雷達的縮小版本。以FARS雷達為例,它的尺寸縮小為2.5平方米,探測距離為AN/SPY-1的60%左右,能夠制導標準SM-2導彈和ESSM北約海麻雀導彈。

英國MESAR雷達性能更為先進,它的改進版本Sampson S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中文譯名“桑普森”,裝備於英國自用的45型驅逐艦上。MESAR雷達屬於雙面陣多功能雷達,每面佈置有2500個砷化鎵T/R單元,輸出功率25千瓦,天線重達4.6噸,旋轉速度30轉/分,最大探測距離400千米,可同時探測500~1000個目標,跟蹤100多個目標,並控制導彈攔截最具威脅的12個目標。MESAR雷達一大亮點是對小目標探測能力極強,對RCS僅為0.008平方米的目標,可以在105千米的距離上發現。僅從技術性能考量,除了美國SPY-2有源相控陣雷達外,無出其右者。

但最終地平線級驅逐艦選擇了意大利研製的EMPAR雷達。該雷達為無源相控陣雷達,工作在C/G波段,旋轉速度60轉/分。最大探測距離180千米,對小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50千米,對掠海導彈的最大探測距離為23千米。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並能引導導彈攻擊其中最具威脅的12個目標。從性能指標上看,EMPAR雷達要落後英制和美製雷達。

地平線級驅逐艦的主要裝備相同,火炮、反艦導彈等武器系統和次要系統則依各自作戰需求而有所不同。地平線級驅逐艦的自動化程度頗高,排水量雖達7000噸,但艦上卻只需不到200名的官兵。艦上攜帶兩艘733 HRIB型硬殼快艇,可遂行特種作戰、突擊或水面臨檢盤查等任務。該級艦主要武器系統為基本型防空導彈系統(PAAMS),包括48單元Sylver垂直髮射系統,發射紫菀-15和紫菀-30防空導彈,由EMPAR雷達負責對空搜索與導引。目前,地平線級裝備48單元Sylver垂髮裝置,預留了兩組八聯裝發射單元空間,最多可達到64單元。

「點評」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飛魚反艦導彈

地平線級驅逐艦次級武器配置有所不同。法國版本裝備2門奧托76毫米速射艦炮(射速120發/分),並列於艦橋前方B炮位,艦體中段以半埋方式安裝八枚法制飛魚反艦導彈(原計劃安裝1990年代開發中的ANF超音速反艦導彈,2002年取消);此外,配備兩座Model F2 20毫米 90倍徑機炮,射速750發/分,有效射程約1500~2000米,配有簡單光學瞄準器。最初法國計劃裝置兩具六聯裝SADRAL PDMS短程防空導彈發射系統作為CIWS(衍生自法制西北風肩射防空導彈 )但沒有實行。意大利版本裝備3門奧托76毫米速射艦炮,兩門並列於艦橋前方,另一門安裝於機庫上方;反艦導彈使用八枚意制奧圖瑪Mk.3型反艦導彈,艦橋後方兩側設置兩門自動化操作KBA 25毫米機炮。

動力系統方面,該級艦也體現出保守的一面。採用柴燃聯合動力裝置(CODOG),高速主機為兩臺LM-2500+燃氣渦輪機,每臺功率為31280馬力。巡航主機為兩臺法國12 PA6 STC柴油機,每臺可輸出5875馬力。另外,該級艦裝備有4臺VL 1716 T2 ME柴油發電機。艦首設有一具推進器增加低速的靈活度,採用雙軸四葉片螺旋槳驅動。

反潛武器方面,該級艦裝備一具泰勒斯CMS 4100CL艦首低頻主/被動聲納,和4個歐洲魚雷公司研製的B-515 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兩舷各2個,隱藏於艙門內),配備法、意聯合研製的MU-90魚雷,艦載直升機也可以發射該魚雷。

揮之不去的美國魅影

地平線級是一型譭譽參半的驅逐艦,它的成功更多體現為政治方面的意義,在技術層面反倒遠遠落後於孿生兄弟45型驅逐艦。地平線級驅逐艦留下的遺憾,直到法國和意大利進一步合作研製出阿基坦級護衛艦後才得以彌補。外界普遍將軍事合作視為歐洲內部關係和歐盟與北約關係的風向標,在某種程度上,這也預示著未來歐洲軍事一體化的前景。

近年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局勢的變化,歐洲陷入了日益被動的安全環境,迫使歐盟成員國不斷加快自我防務建設的步伐。2017年11月,23個歐盟國家的外交和國防部長在歐盟外長理事會期間簽署一項聯合協議,達成在防務領域的“永久結構性合作”,外界將其視為開啟歐洲防務合作的新篇章。

「點評」超越地平線級驅逐艦——歐盟軍事一體化駛向何方

2017年11月13日,歐盟23國達成防務領域“永久結構性合作”

其實,在歐洲軍事一體化的背後,始終有美國或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的魅影閃動。美國雖然不斷要求北約中的歐盟國家加強軍費投入,分擔美國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卻一直策略性地接受歐洲自身防務疲軟的現實,對冷戰後歐盟成員國不斷加強自身防務建設十分警惕。

斯托爾滕貝格表示,歐盟日前深化防務合作等舉措有助於歐盟國家國防開支的增加和軍事現代化,也有利於北約公平分擔軍費。他還強調歐盟防務建設與北約的互補性,並指出,“北約仍然是歐洲集體防禦的基石”。

歐盟理事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歐洲未來的安全局勢堪憂。中東、北非局勢處於動盪之中,敘利亞戰爭、埃及內亂都在挑動著歐盟成員國敏感的神經。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歐盟成員國軍費總額在不斷削減。截止到2017年,歐盟成員國軍費總額已削減至1700億歐元左右。諸如拉脫維亞等小國,軍費削減額度高達50%,德法等大國的軍費削減額度也在10%左右。隨著英國脫歐,歐盟軍事一體化進程再次蒙上陰影。

冷戰時期,歐洲各國雖然有一定的軍事合作,但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或遭遇其他事件影響,如法國退出北約,歐洲各國軍事工業仍然處於各自嚴格的保護之中,條塊化分割嚴重,軍事工業版圖破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傳統強國,在冷戰期間積累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而歐洲其他成員國的軍事工業水平則參差不齊,一些成員國的軍事工業水平甚至十分堪憂。

鑑於此,歐盟正在雙拳出擊——既建設歐洲共同軍備採購市場,又整合重組各成員國軍事工業體系。歐洲共同軍備採購市場建設主要沿著兩條路推進:一方面推出“一攬子防務計劃”,歐盟中央機構正在力推各成員國開放本國軍工企業和防務市場,實行統一採購程序;另一方面,努力在歐盟內部推動武器裝備聯合研製。

歐盟成員國內部軍工企業的併購也在推進中,2013年7月31日,歐洲航天防務與航空公司宣佈,重組空客防務和空間公司。2014年1月,法國奈科斯特系統公司與德國克勞斯·瑪菲-韋格曼公司達成協議,聯合組建歐洲最大的陸軍裝備研製公司。但2012年,法德航空航天工業巨頭歐洲防務與航天公司和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合併失敗,凸顯了歐盟軍工聯合依然艱難,歐盟軍事一體化進程仍需負重前行。

結 語

歐盟成員國的軍事合作可以看作是一種雙向運動,通過軍事合作,各成員國既將自身建立一個自主可信、高效的“防務歐洲”的偏好投射到歐盟,塑造了歐盟軍事一體化進程。同時,歐盟軍事一體化的發展,又對各成員國造成適應性壓力,影響各成員國的防務自主。未來歐洲軍事一體化進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各成員的權責問題,防範成員國權責的不對稱性。整合各成員軍工資源,統籌各成員國國防建設,釐清與美國(北約)的關係,更是對歐盟軍事一體化進程提出不小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