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與今人的腦|《經典中醫啓蒙》轉載之三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先天的精神魂魄

在學習理解古人的思想時,不要陷入具體概念或者表述方法裡,然後用邏輯來排列對比這些概念的不同。我們要小心,不要被這些所限制。現在不少學院式的理論研究,都是在概念和表述方法上比較差異。

《黃帝內經》裡面有句話:“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有智慧的人,會從不同的觀點、概念和表述方法中去找背後那個相通的東西。

關於精、氣、神,在《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裡有一段話,講人的生命,以及人跟自然的關係。

原文是這樣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可以分成四段來看。第一段,講的是一切生命的開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生命的源頭,來自天地賦予兩種不同的能量:德與氣。

第二段,人的生命,“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生命的根本是精。父母兩種不同的生命力合在一起,它產生了“神”。人的生命是這麼來的。

就傳統觀念而言,人的生命不是簡單的物質組成——卵子和精子,它有一個靈魂或者稱為神。這個觀點和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是一致的,所有的傳統醫學都會重視這個部分。

比如現在做試管嬰兒,找到健康的卵子,讓它受精、著床,這些是有形的部分。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媽媽母體的能量狀態和精神狀態,這是中醫最關注的部分。

第三段,“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魂魄是什麼東西呢?我讀研究生的時候,論文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當時查了很多東西方和古代的文獻。商周時代,“招魂復魄,是國之政事”,就像現在,各個國家都把“招商引資”作為基本國策。我們的文明從無形慢慢發展到了有形。

按現代的語言來說,比如當人睡著的時候,他的一些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血壓還能夠自動運轉。睡著之後,如果有人拿針扎你,身體本能會跳起來。還有,剛出生的小嬰兒,不用教就會吃奶。自然界的小動物自然就會抱住媽媽,或者一生下來就會跟著媽媽走。這些不需要經過腦袋思考,不經過意識,偏重於肉體部分的生物本能,是“魄”。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什麼是魂?比如古代的一些故事會提到,還有道家也這麼認為,如果一個人做夢,是他的魂出去遊蕩了。再比如,你想念一個人(或者事、物),一直想一直想,你的魂就不在自己這裡了。這就是魂縈夢牽,失魂落魄,魂魄不在自己身上了,這樣的人身體不會好。

這幾年我治過一些喜歡收古董的病人,比如說收藏玉器。我們知道,現在市面上很多古代的玉器真品,不少是墓裡的陪葬品,陪葬品都是主人生前摯愛之物,隨身帶的。快樂的時候摸一摸,痛苦的時候也摸一摸,臨死也放不下。這就變成了“神氣所注”,精神魂魄所依附的場所。有些古董帶有一些特定的信息。過去在農村,有的小孩子身體很差,睡覺也不好,容易害怕,很瘦弱,

這些問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的魄或魂不足,神氣聚不起來。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魂魄散了。

什麼是神氣聚不起來?先舉個聚起來的例子,比如有的人好像能夠把大家聚起來,大家都願意靠近他,因為他有能量,能形成一箇中心,就好像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一樣,那首先是太陽有足夠的能量啊。有的人沒有能量,容易被外界影響,東飄西飄,魂魄弱的小孩屬於這種情況。

怎麼聚?古書裡有“招魂復魄”的方法,比如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裡的祝由科。

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蟲琥珀是蟲子被松脂包起來的化石,它有一個生命體被包在裡面,然後在地底下經過百千萬年形成的,它有一個生命體的信息在裡面,把琥珀給神散的孩子就會有用。《本草綱目》記載它有“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物象珀其內自有物命,入用神妙...... 有蜂、蟻、松枝者尤好。”

再舉個例子,以前在某些農村有這樣的風俗,會給孩子做一件百家衣,找不同的人家,每家要一塊布片,合起來做一件衣服。懂的人,知道要找好人家、善人家、有福的人家。因為過去有句話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的人有福德,這是一種好的信息。還有個老風俗是穿健康聰明的孩子穿過的衣服,一樣的道理。

這個精神魂魄的部分,屬於意識之前的東西。幼小的孩子、動物或者是蟲子、花草,他們的生命主要在那一層面運行。

第四段,“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如果說前面的“精神魂魄”有點像心理學的“潛意識、種族意識、生命意識”,這一段就是顯意識了。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後天的心智:志意思慮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我們用來認知外界的東西是心;“心之所憶謂之意”,這是意向,或者回憶;“意之所存謂之志”,持久而堅固的意向,需要實現的,會引導我們的生命力走向的,叫“志”。

比如我喜歡一個東西,剛開始,這只是一個意。每天升起的意向是無數的,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飄起來的念頭,馬上就過去了,我們沒打算一定要抓住它,這就是“意”。

但是,我喜歡這個人、事、物,想抓,哇,我太喜歡這個了——這個飄忽中的“意”,就固化為“志”了。

古人重視立志。什麼叫立志?立志就是牢牢抓住想要實現的意願。志有小有大,會把我們引到不同的方向。

在中醫來說,不同的“志”,它所帶給你的能量的運轉模式是不一樣的。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思考如何實現;然後呢,思考的維度脫離當下,進入過去未來,他鄉遠方,這是“慮”。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假設某人喜歡吃漢堡包,這是“意”。他一定要每天都吃漢堡包,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志向了。這就來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每天吃到漢堡包?他得去賺錢買漢堡包,或者乾脆開一家麥當勞吧。這就是“存變”的思。然後,他跟誰合作?在哪裡開?怎麼才能發展連鎖店? 10 年預期收益多少?“因思而遠慕”,這樣就一步步想得越來越遠,這就是人的後天意識活動。

中醫裡面有一個說法叫“先天與後天”,“元神與識神”。《黃帝內經》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前面部分的“精神魂魄”是“先天”;後面的“志意思慮”,就是後天。

所謂“先天”就是人的生命還沒有被後面漸漸產生的意識所影響、干擾。比如一個3 個月大的小孩,餓了就吃奶,他不會想要換個牌子、弄點咖啡,再撒點肉桂粉,最好聽著帕格尼尼的音樂來喝。這就是先天和後天的區別。而且他吃的時候不會帶著很多回憶,也不會帶著很多思想,也不會帶著多餘的情感。那麼這些多餘的東西是什麼呢?古人叫“染汙”,也就是後天的識神。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古人的心態

植物、礦物、山河大地,都是有靈魂的。《魔戒》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幫我們普及了傳統文化的某一部分,它讓我們知道萬物有靈,不同的山、不同的樹、不同的水都有各自的思想。

書本上說這是遠古人民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這就把一個非常豐富的東西給概念化、侷限化,變得沒有生命了。然後我們就不動腦筋地下結論,很多概念因為比較順溜,像漢堡包一樣吃起來很快、很方便,就接受了。

人是非常懶的。後天的心智是一套精密的程序,凡是不需要自己用心觀察、體會、感受的,只是在概念、理論、學說上動腦筋的,我們就會吸收得很快,而且不假思索、理所當然地確信不疑。

需要我們用心體味的,就不太容易傳播。所以從古到今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人類的精神其實在退化,因為人的內心在退化。

所以傳統文化裡講到“先天、後天、元神、識神”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未必需要去學太多相關的理論和概念。

因為中國文化有一個重點,就是所有的知識、所有的理論是讓你用來生活的。它不是為了創造一個思辨,然後去喚醒眾人,或者讓大家跟你學,招攬一點影響力,不是這樣。中國人的哲學就是他生活裡可以時刻感受當下可用的那個東西。

哲學,作為一個概念,是西方的觀點。中國其實沒有哲學這個概念,因為西方的哲學是思辨之學,是心智—頭腦的後天作用。

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是知行合一。生活就是一切。知道概念和學說不是真知,那都是二手的無源之水。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有不少人會找不同的概念和各種書籍的不同解釋作對比表格。不少邏輯型學生非常刻苦努力,但未必真能學進去。

學中醫,我的建議是看原文,儘量不要急著看解釋,甚至不要急著求看懂,而是要求感受。

古代人寫書是非常小心的。第一,因為律法比較嚴,不小心會掉腦袋;第二,古代人敬天,不敢輕易去造做一個東西。憑著自己的“志意思慮”造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異端邪說。

比如現在的中醫界,最近幾十年大家都喜歡創新,寫經過多少年努力,某人終於創造出一套方法或發現了一個理論,然後稱之為“某某療法”。

古代人不敢這麼寫,古代的書,常常有前言或跋。大意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聖人承接上天之道,不忍心萬物毀壞,生靈塗炭,所以我這個卑微的蠢人,就勤求古訓、博採眾長,然後我很小心地去體會這些萬事萬物細微的變化,希望自己能體會到萬物自然之理,以及往古聖賢的清靜用心,不至於汙衊了原意。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我覺得這些東西是有效的,現在把它寫下來告訴大家。

然後再三重複致歉:我實在是一個非常愚蠢、非常無知的人,如果有錯的話一定是我錯,古代的聖人和上天的這些東西有幸讓我接觸到,希望我沒有誤解。

古人的心態就是這樣。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關於作者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