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建議報志願時先選城市?

不久前,京東CEO劉強東在回自己的母校宿遷中學做演講時,談起了自己當年報志願的情景。

劉強東表示,對自己來講,上什麼學校並不是最重要的,但一定要去中國最大的都市去上學。他的的志願只報了兩個城市的學校,北京和上海。

“因為我堅信在那兒我可以站得更高,我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遠”,劉強東說。

報志願的時候應該優先選擇學校,還是優先選擇專業,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

我們在報考志願時,要填寫兩個主要的內容:考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那麼在報考的時候應該優先選擇學校,還是優先選擇專業呢?

在我看來,既不能優先選擇學校,也不能優先選擇專業。

放在報考第一位的應該是地域,說白了就是你想讓孩子去哪裡讀書。

1

為什麼優先選擇城市?

中國有三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同的地方經濟發展、風土人情都不一樣,可以說學校的所在地,就是學生的第二故鄉。

你有可能在哪裡上學,就在哪裡就業,因為從各方面條件講,這個城市是你最熟悉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剛剛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你非常可能會考慮留在熟悉的城市,這種就業的地域性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黑龍江的高校,等畢業的時候你會發現,去黑龍江招聘的其實大多數都是黑龍江當地的企業。外地的企業基本上只會去黑龍江最好的幾所高校招聘,其他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本地企業消化。

如果學生找工作的話,也會優先選擇當地的企業,畢竟大四還有相應的課業需要完成,到外地實習,人生地不熟,在住宿和交通都不方便和熟悉的情況下,在外地的發展會相對難一些。

不同的地區,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主要相關產業不相同,提供給畢業生的選擇也不相同,相應的人文、飲食等都可能給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所以,地域的選擇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比較推薦什麼樣的城市呢?

我覺得大家選擇城市的時候主要看這幾點:

1

城市人口是不是正增長

人多就意味著各方面機會多。一個城市只有能夠吸引人才在當地就業、創業、發展,這個城市才會有發展的希望。

選擇一個人越來越少的地區或者城市,學生的將來也會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比如說,當你去一個地區當老師,這個地區人口越來越少,這樣的話孩子就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少的話,你去當誰的老師啊?

當醫生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城市人越來越少,病人就越來越少,搞不好你空學了一身手藝,但是沒有用武之地啊。

所以,城市的人口增長曲線是報考之前應該看重的。

2

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以及增速

在經濟學的概念裡,明確了各行各業的產業類別,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說白了,讓你餓不死的,能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的行業都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第三產業是指服務業。

中國正在穩步地往發達國家邁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剛剛超過整體GDP的50%。

在世界上GDP排名前20的國家當中,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是所有國家中最低的,第一產業比重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

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其第一產業僅佔GDP的1%左右,第三產業要佔到整個GDP的70%至80%,也就是說,中國的第三產業會迎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期。

一個城市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例高,就意味著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這裡不是說農業不重要,也不是說農業沒有發展的必要。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第一產業發展了,才能為第二、三產業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廣闊的市場。

舉幾個例子,比如香港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這裡是幾乎沒有第一產業,吃的、喝的、用的大多是從其他省份購買,第二產業僅佔整個特別行政區生產總值的8%,第三產業佔了92%。

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去農業化、去工業化,你很難在現在的上海見到大片的農田。

在北京,2017年幾乎沒有霧霾,因為所有重汙染的工廠都搬出了北京,從環境上的需要和發展上的需要來講這都是必須的。

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完成這個轉型,這也是所有城市要走的一步。現在不走,將來也會走。

3

交通是否便利

一個城市如果交通不便利,可能我們都沒有去的慾望。

在中國新四大發明中,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就是高鐵。高鐵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我依稀記得當年我坐兩天火車回到我上學的城市的那種感覺。

自從有了高鐵,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增加了。只要交通便利,東西就能賣得出去,景點也有人來看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京滬高鐵的開通對山東曲阜的改變。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沒有通高鐵時我去做過講座,去一趟非常麻煩,只能坐大巴來回。

現在就很方便,北京到曲阜高鐵最快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只要交通便利,學生上學也不遭罪,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保證。

2

我對中國城市選擇的建議

我把中國的城市分成了以下幾種:

1

超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想去北上廣深工作、生活的學生要注意的是,北上廣深是否適合你。

我在北京已經十幾年了,我見過太多太多的北漂,有的人可能就混出來了,比如說我;有的人可能已經回去了;有的人還在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

超一線城市機會多,工資水平相對較高,但伴隨著的是壓力大、生活成本高。

什麼樣的人適合超一線城市呢?

我覺得,首先,得特別能吃苦。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工資很低,一個月只有2500元,當時講一節課才100塊錢,那個時候為了能夠省點錢,我什麼苦都吃過。

當年為了省房租,住在辦公室,後來公司搬家,我還住在原來的辦公室,捨不得花錢買床,就買了幾塊塑料泡沫墊在地上當床。我第一次租房子租在拆遷之前的六郎莊,跟別人合租,一個房間十多平方米,有一張單人床、一張雙人床。

當時的家用電器只有一個電燈泡,手機在裡面連信號都沒有,整棟樓裡面沒有廁所,想上廁所,得去外面那種最古老的、磚砌的廁所裡,燈也沒有,踩到“地雷”很正常。

後來跟同事租了一個兩居室,我睡在客廳,誰早起上班或者誰晚回來關門都能把我吵醒,我就沒睡過懶覺。那個時候我自己過了來北京後的第一個生日,自己煮了碗方便麵,打了個雞蛋。

我暗下決心,這一天我永遠要記得,以後不再吃這樣的苦。就這樣一步步奮鬥到今天。有的人說:“張老師你火了是不是就輕鬆些了。”

說實話我火了以後,賺錢確實比以前容易多了,可以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我深深地知道,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在歡度節日,我自己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敲打這些文字。

我不想陪家人嗎?也想!但是為了他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我得繼續努力。所以你來北京的前提條件就是得特別能吃苦。要混日子,別來北京混。

你還得有夢想,而且不能是那種很簡單的夢

比如我的願望就是我要成為我們本科同學、高中同學中,混得最好的那一個。那我就一定要來北京,因為只有北京這種大城市才能實現我的這個夢想。

經常有女學生跟我說:“張老師,作為一個女人,我覺得我找個愛我的男人,生個可愛的寶寶,養條狗,就挺好。”

那麼你就不要來北京,在一個二線城市考一個不錯的大學,找個對象,這個願望是很容易實現的。

當然人各有志,沒有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不是沒骨氣,到大城市打拼的更不是傻,只不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一樣,只要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標,你的選擇就是正確的!

2

區域中心城市和副省會級別的非省會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是指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瀋陽,這些城市在相應的區域內,都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區域中心城市。

可以說除了中國的那些特大城市,在區域發展都是以這些城市為中心的。

而副省會級城市中的非省會城市主要包括大連、青島、廈門、寧波,除了寧波以外,這些城市比它們所在省份的省會經濟發展水平還要高。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來自這些城市的人,因為城市發展水平比較好,有著極強的城市自豪感。

比如你會發現,在東北地區如果你有個大連的同學,他會告訴你,他家是大連的,他從來不說自己是遼寧的。著名影星黃渤,我們幾乎都知道他是個青島人,他出門也會說是青島的,但是你很少聽他說他是山東人。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蘇州。蘇州不是副省會級城市,但是經濟體量要大於南京。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看看中國的另外一個排名,叫作“百強縣”,你會發現,蘇州下面的縣都是百強縣。

因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離上海特別近,蘇州雖然沒有機場,但是去機場很方便,高鐵站修了4個,這還不算下面的縣修建的高鐵站。蘇州市的市委書記無一例外地都升成了省委書記,可見這個城市的獨特魅力。

在這些城市中,有很多大學可以選擇。

3

其他城市

第三種,是普通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二級城市;

第四種,是通高鐵的二級城市;

第五種,是不通高鐵也沒有機場的二級城市。

我可以這樣說,我的弟弟、妹妹,我寧可讓他們讀一個前面幾種城市的二本、三本,也不願意讓他們去讀後面幾種城市的一本、二本。

為什麼?就因為見識不一樣,思維不一樣!因為我的受眾比較多,黑粉也比較多,我就不在本書當中舉具體例子了。

有興趣的,尤其是條件比較好的朋友,可以到我說的這幾種城市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你就知道我為什麼跟你們說這些了

為什麼建議報志願時先選城市?

為什麼建議報志願時先選城市?

為什麼建議報志願時先選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