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指百年走勢回顧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道指百年走勢 1910-1920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交易所1914年停盤

在過去一百餘年的時間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會發佈其讀數。唯一一次重大的例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足足關閉了四個半月的時間。

1914年7月戰爭甫一爆發,紐約證交所就追隨歐陸交易所的腳步宣佈停盤。這一舉措非同小可,因為交易所歷史上還鮮有停盤超過一天的時候。自一戰之後直迄九一一事件,雖然經歷了多次戰爭、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但是紐約證交所再沒有過停盤的時候。即便為在易變性較高的交易日中控制市場跌幅推出的跌停板(trading collars)措施,雖然受到許多交易者的白眼,但是也很少實行超過一個小時時間的。

歷史學家認為,證交所之所以會在1914年作出這種非常的決定,主要是英國經濟學家安傑爾(Norman Angell)的理論使然。此前一年,安傑爾曾經撰寫“大幻景”(TheGreat Illusion)一書,預言一場世界大戰將導致全球金融系統的崩潰。他的理論依據是: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企業和政府必將清算所有投資,購買黃金以求保護自己的財產。

當年7月31日,管理層正式作出了關閉交易所的決定。證交所直到年底的12月15日才重新開盤,但是股票的最低價格還受到非常詳盡的規定。至於完全自由的交易則是1915年4月才重新回到證交所。

停盤當然不會令股票交易者感到快活。在證交所關門的日子裡,交易者和投機者就在交易所華爾街的總部外面進行他們自己的交易。雖然交易所方面以報復相威脅,但是這一公開黑市中的生意來往卻從未停止。

當交易於十二月部分恢復之後,股票價格很快超越了七月下旬的水平。海外投資者確實在證交所進行了股票傾銷,但是美國投資者卻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了。

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美國政府後來的參戰固然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卻並非悲觀主義者的預期。雖然戰爭爆發的最初五個月間,黃金確實流向了國外,但是伴隨戰事的迅速擴大,愈來愈多的海外投資者開始認識到美國實在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黃金又開始迴流了。交戰雙方和其它國家對美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出現了戲劇性的增長。一場戰爭推動的繁榮出現在美國的土地上,而繁榮的經濟也最終贏得了股市的控制權。到紐約證交所於1915年完全恢復交易的時候,一個不惟穩定、而且還在飛速成長的股市出現在了投資者的面前。

道指百年走勢 1920-192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聲名鵲起的1920年代

進入二十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備受戰爭、高稅收和高通脹之苦的股市否極泰來。戰爭戲劇性地改變了華爾街遊戲“玩家”的身份,戰後新的投資者迅速湧現,並在此期間不斷進入股市,明顯提升了股市在整體經濟中的重要性。

現在,如果在談論股市時不提及道指,可能就像談論天氣時不提及溫度一樣不可思議。

但是事情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在問世後的約二十五年中,道指基本上與財經媒體的頭號標題無緣。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投資者對個股動態的關注超過對市場整體的把握。當投資者考察股指的時候,他們的目光更喜歡盯著當時的藍籌股:鐵路股票,而不是被視為有投機之嫌的工業股票。

進入咆哮的二十年代後,許多投資者才開始對道指耳熟能詳,這是因為許多的一般市民開始“成捆”地購進股票。投資者的熱情使道指到1929年中時已從1924年的約100點增至近400點。

在1906年初漲至100點的二十多年後,道指於1927年突破200點。在這二十多年中,道指的年複合成長率只達到3.2%,業績平平。對於二十世紀初葉股市的低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一次猛烈的流感爆發自然難辭其咎。

但是進入二十年代後,道指在1924年到1929年創造了連續六年增長的記錄。在1990年代的牛市之前,這是道指連續成長的最高記錄。從某些角度衡量,1920年代的牛市可謂股市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這部分應歸功於被稱為“沉默凱”的凱文-柯立芝總統(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 Silent Cal),他宣稱“美國的事業就是商業”,並說到做到。他的不干涉,或稱之為自由主義政策(laissez faire)為當時經濟和股市的繁榮做出了貢獻,至少間接地促成了道指的聲名鵲起。1929年股市的崩潰最終使道指真正成為市場的焦點。投資者急需一個可以衡量股市整體損失的標準,於是道指開始在媒體的頭版頭條中頻頻出現。

1929年10月28日,“華爾街日報”的大號標題為“工業股票下跌38.33點”。第二天,工業股再跌30.57點(這兩天的跌幅分別為12.82%、11.73%,名列道指歷史最高跌幅的第二和第三位,僅次於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22.61%)。在六天之內,道指下跌96點多,跌幅接近30%。

1920年代中期,道指的競爭者開始出現。其中一個明顯的競爭者就是,標普指數的前身在1926年問世,當時標普指數是根據200支股票日常表現制訂的。

現在已經出現了更為複雜的股指。但是,道指已經成為公眾衡量股市的標準。如果你問普通投資者今天“股市”行情如何?你幾乎可以肯定答案是道指。

在繁榮的1928年終於突破300點

道指從100點增至200點花了近22年的時間,但此後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從200點攀升至300點。

恰好在1928年的最後一天,道指突破了300點關口。當年道指增長了48%,是道指歷史上表現最好的年份之一(僅次於1915年和1933年)。

當時電話業和航空業開始起飛。曾撰寫一本關於道指的退休教授裡查德-斯蒂曼(Richard Stillman)指出,“我將此稱之為最後的猛漲。那是一個快樂的偉大時代。繁榮就像一場大爆炸:汽車大量生產,收音機大量生產”。

斯蒂曼教授認為,胡佛(President Herbert Hoover)在1928年的總統大選中戰勝紐約州長艾-史密斯(Al Smith)也有助於道指攀越300點,“政治氣候仍然對商業極為有利”。胡佛總統崇尚“強烈的個人主義”,並認為對商業的干涉是越少越好。

紐約証交所(NYSE)上市的工業股票的本益比為13.9,較1920年的低水平有了明顯增長。但是從經濟狀況顯著改善的角度來看,上述增長似乎並不過份。1927年11月17日,柯立芝(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總統的演講的其中一句經典深入人心,他宣佈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時代”(was entering a new era of prosperity)。 1928年3月開始,在沒有明顯原因的直接作用下,股市開始爆發出強勁的漲勢。股市不再以穩定的步伐上漲,而是開始大幅度的躍升。市場的波動性也隨之增長,大幅的增長經常被急速的下跌打斷。

1928年股市增長了40%以上,道指的市盈率從12增至14。在1928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道指的收盤點位創下當年的最高值。

此前,有關股市為什麼會大崩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它們認為1929年秋髮生的各類事件可能對投資者的心理施加了不利影響。但是,沒有任何一種解釋具有明顯的說服力,因為類似的事件在過去也發生過,但是它們並沒有導致股市崩盤。

此後就是1929年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股市大崩盤,當時道瓊指數跌幅超過九成,多少華爾街大亨因此跳樓,之後還連帶引發經濟大蕭條,近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失業,三分之一的銀行倒閉。這是美國曆史上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9年10月股票行情猛跌,到11月中旬,紐約証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損失達260億美元,嚴重削弱金融制度,動搖企業界信心,阻礙工、農業發展,縮小海外購買和投資,使經濟陷入停滯狀態。從1929年至1932年,銀行破產101家,企業破產l09371家,全部私營公司純利潤從1929年的84億美元降為1932年的34億美元。對這次大蕭條,美國社會因而痛定思痛,成立獨立的證券管理委員會(SEC) ,奠定的現代證券市場管理的雛型。

道指百年走勢 1930-193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1931年美國工業生產總指數比1929年下降53.8%。重工業生產的縮減尤為嚴重。到1933年3月,完全失業工人達1700萬,約有101.93萬農民破產,許多中產階級也紛紛破產。1933年的商品消費額,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67%。危機期間,一方面生產過剩,商品積壓,甚至銷燬大量農產品和牲畜,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又缺衣少食。據數據顯示1932年9月,全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即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8%無法維持生計 (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200萬人到處流浪。在這次大蕭條中,工業、農業、信用危機同時併發,並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使世界工業生產總產值下降36%,世界貿易縮減2/3。大多數投資者都知道,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期,道指度過了一段悲慘時光。在進入三十年代的時候,道指為248.48點,明顯低於1929年崩盤前創下的381.17點的最高值。1932年7月,也就是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道指跌至令人悚然的41.22點。1939年終,道指收於150.24點。

但是多數投資者不知道的是,1930年代也是股票價格波動最為劇烈的十年。投資者的神經因為大蕭條的磨礪而變得堅強,早就適應了大喜大悲的刺激。

1932年中,國內生產毛額(GDP)較1929年下跌三分之一,工業產出只有產能的12%,失業率維持在近25%的水平。

道指在1931年下跌52.7%,1937年下跌32.8%,也在1933年上漲66.7%,在1935年上漲38.5%。日常交易的波動也非常劇烈。可能讓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道指歷史上漲幅最大的十個交易日有七個處在1930年代。

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1933年開始主政,他制定了各類社會計劃並讓人們為修築公路和公共建築而工作。他的執政歷史有如一個政治性的羅夏墨跡測試(Rorschach test),透過那些歷史的痕跡,一些人看到了魔鬼羅斯福,另外一些人卻視之為救世主羅斯福。

股市似乎喜歡羅斯福所採取的措施。道指在1933年上漲39點,1934年漲6點,1935年漲40點,1936年漲36點。

新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的名譽退休教授裡查德-斯蒂曼(Richard Stillman)在1996年的一次訪談中指出,民間資源保護組織(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美國證管會(SEC)和社會保障的出現幫助道指扭轉了走勢。

1938年道指再度跌至100點以下。索博爾(Robert Sobel)將此歸咎於羅斯福的增稅政策。斯蒂曼(Richard Stillman)指出,由於其他國家都在各自苦度難關,海外對美國商品的需求疲軟。兩位歷史學家都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大蕭條的結束。索博爾指出,“是戰爭而不是羅斯福使這個國家走出了大蕭條。”

道指百年走勢 1940-194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希特勒(Hitler)與1940年代的股市恐慌

整個二戰期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曾遭受兩度重大打擊,且走勢持續低迷。

第一次打擊發生在希特勒(Adolf Hitler)大肆進軍的1940年初。希特勒的野心令市場憂心忡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兩週內的跌幅竟超出23%,下跌速度位居歷史前列。

1940年5月24日,道指由148.17點的月內高點慘跌至113.94點。在佔領波蘭全境幾個月後,德國又於1940年4月入侵丹麥和挪威,美國股市的緊張情緒隨之達到頂點,連華爾街日報也不禁驚呼“股市的心理危機已如重型炸藥,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5月9日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一旦德軍入侵荷蘭,“市場會擔心英國也將遭受攻擊”。果不其然,一天之後,希特勒即率軍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家發動了閃電戰,而德軍在法國方面的攻勢也取得迅速進展。

此間,華爾街日報專欄指出“眾多華爾街個人投資者還是比較講究實際的,他們認為歐陸戰事升級無疑將刺激美國工業生產成長……然而,假如德國迅速獲勝,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時至6月11日,德國對法國的入侵已全面展開,英國則被迫放棄在法國西北部及比利時的防線,並倉猝進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道指走勢於此時開始逆轉,並在當年餘下時間中保持上漲態勢。

霍夫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已故歷史學家羅伯特-索博爾(Robert Sobel)稱,“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失守所引發的市場恐慌迅速散去,股市隨之開始反彈。”紐約大學的經濟歷史學家裡查德-賽拉(Richard Sylla)認為,隨著不列顛之戰的進行,美國投資者逐漸認識到,英國皇家空軍有能力保衛不列顛,他們也絕不會“一覺醒來就發現不列顛已然淪陷。”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戰爭出現了戲劇性轉折,股市也由此長期下跌。

1941年12月7日,日本戰機奇襲美國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海軍基地,將美國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認為這天將“永遠計入恥辱史”(a date whichwill live in infamy),股市顯然持同樣觀點。12月8日,道指下跌3.5%,由116.60點跌至112.52點。其後五個月中道指持續下跌。

日軍奇襲珍珠港前,多數美國民眾還都期望美國能避免直接捲入二戰。但日本人的進攻卻徹底打破了他們的美夢

股市和美國軍隊一樣措手不及,華爾街日報專欄描述道:“美日交惡之前一週,美國股市剛剛出現了幾個月以來最為強勁的漲勢。不過,當時華爾街認為,東京和華府之間的談判尚需較長時間,事態才能趨於明朗。”

市場最為擔憂的事包括戰爭的資金來源問題。顯然,羅斯福政府只能加稅和增發國債。華爾街日報認為“這無異於籠罩在市場前景上的一重陰影”。

但利好因素同樣不容忽視,華爾街日報在頭版指出,美國捲入戰爭中則意味著“美國將全面改造生產機器,以保證軍工方面的最大產出。”某些經濟學家也認為,正是戰爭效應協助美國擺脫了1930年代初的經濟低迷。

股市的跌勢一直延續到1942年4月末,此時道指已跌至92.92點。隨後股市開始反彈,截至1942年終道指漲至119.40點。戰爭於1945年結束,道指也升至192.91點。以上多年的經驗證明,一旦美國捲入軍事衝突,股市通常會先下跌而後反彈的典型行情。

道指百年走勢 1950-1959

"道指從300點攀升至400點花費了整整二十五年,但道指突破500點大關卻僅用了短短一年時間。"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韓戰拖累道指下跌

韓戰的爆發再度將道指拖入了下跌泥澤。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向南韓發動攻擊,而道指則已於三天之前,即6月22日,預先開始下跌。

二戰之後,北韓歸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南韓則為美國控制,雙方依北緯38度線分界對峙。

北韓軍隊突破三八線之後,美國一時不知如何應付。三週之內,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12%,7月13日道指跌至197.46點。

同年七月,麥克阿瑟將軍(Gen. Douglas MacArthur)開始指揮聯合國軍隊協助南韓作戰,軍需物資也陸續運至前線。隨著麥克阿瑟將軍揮軍北上,節節取勝,道指也一路上揚。截至1950年底,道指收高17.6%,次年又再度攀升了14.4%。

紐約大學的經濟史學家裡查德-賽拉(Richard Sylla)認為,“韓戰期間道指的確迎來了黃金時期,但推動道指上漲的卻並不完全是戰爭因素。其中國防類股的表現非常理想。此外,因大量物質需運輸至前線,鐵路類股的表現更是搶眼。”

1950年底,隨著中國軍隊進入北韓境內協助北韓軍隊作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再度下跌。戰事一直持續至1951年,雙方都無法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

1951年4月,因反對美國對華政策,麥克阿瑟將軍(Gen. MacArthur)遭杜魯門總統(President Truman)解職。受此消息激勵,美國股市開始攀升。賽拉教授(Professor Sylla)認為,這充分反映出美國民眾並不願捲入與中國甚至是蘇聯的全面戰爭。

1953年7月,美中雙方簽署停戰協議,此時已有三萬三千六百五十一名美國士兵在韓戰中喪生。隨後的一年即1954年中,道指終於達到並突破了1929年大蕭條前的水平。

1950年代道指一舉突破500點

道指從300點攀升至400點花費了整整二十五年,但道指突破500點大關卻僅用了短短一年時間。

道指於1956年3月12日站上500點關口。這實際是1950年代股市連續上揚的集中體現。1950年至1959年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攀升了239.5%,是除1990年代外道指表現最好的十年。

五零年代的低通脹和低利率為股市攀升創造了絕佳環境。新建的州際高速公路極大方便了貨物的運輸,新興的電視媒體則在消費者中培養起對各類商品的需求。艾森豪威爾總統(President Eisenhower)深受愛戴,整個國家的精神也極其振奮。

比林義協會研究主管傑佛瑞-羅賓(Jeffrey Rubin)認為,1956年3月,有關艾森豪威爾總統健康狀況的利好消息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道指整個月的強勁漲勢。1955年秋季,艾森豪威爾總統突發心肌梗塞,當時民眾都很擔心他能否競選連任。1956年2月,艾森豪威爾總統終於宣佈他將參加下屆總統選舉。

道指攀升至500點的當天,美國正面臨兩大國際危機的困擾。中東方面,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正在不斷升級。這場衝突在稍後的蘇伊士危機(Suez crisis)中演變成為了戰爭。與此同時,因抗議英國驅逐力主與希臘合併的馬可裡阿斯大主教(Archbishop Makarios),賽浦路斯(Cyprus)也發生大罷工。

類似危機通常都會在短期內對股市產生消極影響。但1956年3月,股市的上升勢頭卻未受絲毫影響。

蘇聯人造衛星(Sputnik)重挫美國股市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當時蘇聯是美國的死敵,於是蘇聯發射衛星一事對美國股市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1957年10月3日,即蘇聯發射衛星的前一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為465.82點。到10月22日,道指已跌至419.79點,三週跌幅近10%。此後市場略有回升,但直到該年年底,道指仍與十月初的水平有30點的差距。

股市下跌反應出美國投資者的信心在下降,他們認為蘇聯已經在太空科技競爭中取得了領先地位,並且擔心蘇聯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已領先美國了。

但並非所有股票都遭到了賣盤打擊。由於投資者認為美國政府將向飛機和飛彈製造業投入更多的資源,這類股票顯示出一些上升勢頭。“華爾街日報”的專欄曾經這樣評論到,“蘇聯的衛星提振了航空製造類股。”

1957年10月10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挫9.69點,這是自兩年前艾森豪總統(President Eisenhower)心臟病發作導致股市下挫以來,股市出現的最大跌幅。這次下跌之後,道指也跌至兩年來的最低點。

此後,在10月21日,股市跌情更為嚴重,道指再度下挫10.77點。股票經紀人和交易者都認為,股市下跌應部分歸咎於美國政府在蘇聯衛星升空之後的盲目樂觀情緒。當時五角大樓宣佈減少飛機採購,在蘇聯已經顯示出強大科技實力的情形下,許多人都被這種不明智的行為所震驚。

敘利亞與土耳其關係惡化也是1957年美國股市重挫的原因之一。直到1958年五月份,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才回升至蘇聯衛星發射之前的水平。

蘇聯發射衛星之後,人們對美國正在喪失科技領先地位的擔憂導致了股市重挫。與之相應成趣的是,在1990年代,正是由於人們相信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公司,美國股市才得以高飛猛漲。

漲勢行情的領導產業股﹕

1953-54年 太空、鋁業、建築、造紙、鋼鐵

1958年 保齡球、電子、出版

1959年 自動販賣機

道指百年走勢 1960-196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古巴飛彈危機動搖股指

1962年10月下旬,蘇聯開始在古巴部署進攻性核彈頭飛彈的消息傳開,導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再次下挫。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President Kennedy)警告說,無論從哪個國家、哪個港口開往古巴的船隻,“只要被發現裝載了進攻性武器,都必須返航。”至此,古巴飛彈危機進入高潮。

隨著蘇聯的船隻越來越靠近古巴,許多人都擔心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甘迺迪總統的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說,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危機。緊張局勢導致股市陰雲籠罩,使那些本已因當年股市表現不佳而擔驚受怕的投資者更為恐慌。(肯尼迪總統與鋼鐵公司的嚴重對立,正是美國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

早在八月份,就有關於蘇聯在古巴部署帶核彈頭飛彈的傳聞,但是直到十月份局勢才真正緊張起來。在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發表措詞嚴厲的講話當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於558.06點,較前一交易日下跌2%,較年初則下滑了24%。

從事後來看,這淒涼凋敝的一週蘊涵著非常難得的買進機會。在十月底之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同意撤回飛彈,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始長期持續上漲,一直漲到1963年3月。

一年之後,1963年10月底,即距肯尼迪總統遇刺不到一個月的時候,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漲至755.23點,漲幅達到令人驚歎的35%。

肯尼迪總統前助手、目前在紐約當律師的泰德-索倫森(Ted Sorensen)回憶到,“兩個超級大國對彼此的核武庫重新做了一番審視之後各自意識到,應該採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

該事件的一個結果是:雙方在1963年簽署了“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同時,這場危機也使人們想出一句俏皮話:其他星球上之所以沒有生命,是因為他們的科學家比我們的更加先進。

漲勢行情的領導產業股﹕

1960年 食品、儲蓄、借貸銀行、菸草

1963年 航空1965年太空、彩色電視、半導體

1967年 電腦、集團公司、飯店

1968年 可移動式住屋 (Mobile Homes)

道指百年走勢 1970-1979

"即道指首次超過千點大關整整十年之後--道指才得以穩居1000點之上"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1972年道指終於突破一千點大關

1972年11月14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突破1000點,紐約證交所內歡聲雷動。

如果說道指存在所謂的心理關口的話,那就是“道指1000點”。在六年多的時間裡,道指幾度非常接近1000點,但在收盤時就是不能逾越這一“魔力”關口。

舉例來說,1966年2月9日,道指收盤於995.15點;1968年12月3日,道指收於985.21點;1969年5月時道指也曾經收於非常接近1000點的水平。但是直到1972年,這種奇怪的局面才有所突破。

今天仍活躍在股市上的許多交易者應該還記得1972年。當時,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在任,美國人紛紛擠進電影院去看“教父”,所有人都在收看名為“All in the Family”的電視節目。後來導致尼克森政府垮臺的水門醜聞(TheWatergate scandal),當時還僅僅是捕風捉影的事。越南戰爭是個重大的問題,但就在道指突破1000點大關的當天,北越政府同意派出代表,同美國談判代表季辛吉就結束戰爭事宜進行新一輪談判。

此前一週,尼克森開始同喬治-麥高文(George McGovern)競選,以謀求連任。此時美國經濟表現良好,經濟成長勢頭之猛非同尋常,通膨率同利率都很低。

股市方面,當時正值“50支熱門成長股(Nifty Fifty)”的黃金時期。這些股票如此熱門,以至大家都稱之為“一槌定音”股,即可以大膽買進,不愁買不出去。當時最熱門股包括全錄(Xerox)、雅芳(Avon)、IBM和麥當勞(McDonald)等股票。

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突破千點大關之後不久,股市開始衰退,1973-1974年的大熊市開始了,到1974年12月時,道指一路下跌至577.60點。直到1982年下半年--即道指首次超過千點大關整整十年之後--道指才得以穩居1000點之上。

漲勢行情的領導產業股﹕

1970年 建築、煤業、石油服務、餐飲、零售業

1971年 可移動式住屋(MobileHomes)

1973年 金礦、銀業1974年煤業1975年 目錄展示場零售(Catalog showrooms)、石油

1978年 電子、石油、小型電腦

1979年 石油、石油服務、小型電腦

道指百年走勢 1980-198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道指突破2000點

在道指突破了萬點大關後,也許很難想象,就在十幾年前,即1987年1月8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才首次攀升至2000點。

你可能還記得1987年。在那一年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在電影“華爾街”中扮演了那個貪婪的戈登-蓋科(Gordon Gekko)。但正是在那一年,一出真正的好戲在真實的華爾街上拉開了帷幕。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以1895.95點邁入1987年,並隨即開始了大躍進的歷程,截至8月25日,道指已攀升至2722.42點,上漲幅度高達44%。在秋季,隨天氣轉涼,道指走勢急轉直下,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便損失了近1000點。賣盤在10月19日達到高潮,當日即暴跌508點,跌幅達23%,日跌幅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突破2000點後,幾乎沒有人預測到道指後來的輝煌。當時市場普遍認為,道指在大幅攀升後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調整。

總部設在聖路易的A.G. Edwards & Sons公司分析師阿爾佛雷德-高曼(Alfred Goldman)曾預言股市在大漲之後將會下跌。紐約基金經理羅伯特-斯托維爾(Robert Stovall)也認為將出現一個“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股市將會看到“自己的陰影並迅速地跳進陰影”。潘韋伯公司的瑪麗-法雷爾(Mary Farrell)相信股市將陷入區間交易,波動將侷限於1800點至2200點之間。

也沒有多少人能夠預料到道指會在接下去的十年中連續向上突破七個千點大關。畢竟,道指共用掉了七十六年的時間才爬升至1000點,然後又費時十四年走過2000點。

隨道指不斷上漲,每一點的漲幅百分比在不斷縮小,因此下一個千點的突破變得愈加容易。

Shearson Lehman Brothers公司交易商傑克-貝克(Jack Baker)在道指衝破2000點大關時興奮地喊道,“真是太令人興奮了,這就是歷史。我見証了道指在1000點與2000點處的逾越,我希望能夠活到道指突破3000點的那一天。”貝克先生表達了當時投資者的心聲。儘管當時的市場人士對股市前景極為樂觀,但他們也沒有料到僅在四年後貝克便實現了他的願望。

漲勢行情的領導產業股﹕

1980年 小型電腦1982年服裝、汽車、建築、折扣超市、軍用電子、可移動式住屋、服裝零售、玩具

1984-87年 生化藥品、食品、糕餅、超市、有線電視、電腦軟體

1988-90年 鞋業、糖業、有線電視、軟體、珠寶零售、通訊、醫療保健

道指百年走勢 1990-1999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侯賽因(Saddam Hussein)大熊昂首華爾街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投資者對薩達姆-侯賽因難以捉摸的舉動憂心忡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21%。

這一輪走勢被稱為侯賽因熊市。雖然股市下跌的速度較快,但其下跌幅度符合傳統的熊市定義,即主要股指的跌幅超過20%。

道指在當年夏季曾不止一次嘗試跨越3000點,但均在距離3000點還不到一個點時便嘎然而止,道指在7月16日與7月17日均收於2999.75點,令人惋惜不已。股市在上衝未果後開始回落,並在10月11日跌至2365.10點。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股市跌情則在八月中期達到了高潮。此番行情發生在布希總統表示入侵“無法忍受”之後,以及美國表明將要採取措施之前。對美國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戰爭困擾以及薩達姆可能會使用化學或生物武器的恐懼加速了股市的下跌。但由於戰爭迅速結束,美國大獲全勝,1991年1月17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飆升了114點。

Birinyi Associates公司拉斯羅-伯英伊(Laszlo Birinyi)指出,股市對戰爭結果的預測要比大多數人更為準確,“股市早在十月份就已預料到戰爭不會持久。”

當然,戰爭並不是股市在1990年低迷的唯一因素。經濟狀況也給股市投下了一層陰影。實際上,當時的美國經濟已處於衰退之中,但直至1992年美國經濟研究署才宣佈美國經濟在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期間出現了衰退。

直到1999年年底,1990年仍被看作是最後一個熊市。在其後的八年裡,股市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是在1997年10月,股市下跌了7.2%。但股市隨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彌補了554點的損失。

當美國在1998年因聯合國武器核查問題而再次與薩達姆翻臉時,市場似乎不為所動。在對伊拉克空中打擊措施成功實施後,股市穩步攀升並首次突破了1萬點大關。

跨越3000點大關的坎坷之路

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1990年夏季逼近3000點,該指數在近期內突破3000點大關似乎已成定局。此時距1987年1月突破2000點時已大約有三年半時間。

在1990年7月17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盤於2999.75點,距3000點僅有四分之一點之遙。第二天,道指盤中突破了3000點,但仍收於2999.75點。

七月,道指盤中多次突破3000點,但收盤時總是功虧一簣。在1990年的餘下時間裡,3000點逐漸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當時的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但市場對此並不知情,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對波斯灣的入侵引發了投資者的恐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十月份一路回落至2365.10點。投資者不禁回想起1966年,當年道指也曾在盤中突破了1000點大關,但在歷時六年後,道指才重又站在1000點之上。

在1991年春季,美國以極大優勢粉碎了薩達姆的軍事力量,美國經濟也走出衰退陰影,道指終於克服了3000點的阻力,收於3004.46點。這一天是1991年4月17日,距突破2000點為時四年多。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000點漲至2000點共用時十四年(漲幅百分比相對較大)。

喬治-布什是當時的總統並負責指揮波斯灣戰爭。由於1990年至1991年初美國經濟疲軟,以及其它一些因素使布什在選民中的聲望受到損害。布什在1992年的總統選舉中敗給了比爾-克林頓。

位於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鎮的Birinyi Associates公司經理拉斯羅-伯英伊(Laszlo Birinyi)表示,在道指突破3000點後,股市的波動範圍急劇縮小。在八個月的時間裡,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僅在2900點至3100點之間的狹窄空間內振盪,3000點似乎變成了一塊磁鐵。在十二月後期,股市再次騰飛,奔向下一個千點。

漲勢行情的領導產業股﹕

1990-94年 醫療產品、生化科技、電腦周邊/LAN、餐飲、電玩、銀行、油氣探採、半導體、通訊、生化藥品、有線電視

1995-98年 電腦周邊/LAN、電腦軟體、網路、銀行、個人電腦、探油設備、直銷

1999-00年 網際網路、醫藥、電腦記憶體、電訊設備、半導體生產、電腦通訊、光纖設備、電腦商務軟體

道指百年走势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