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健康聰明,俗稱“腦黃金”的DHA,自然就引起了家長們的各種關注。一說起它,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這種物質能夠讓寶寶更加聰明。的確,DHA是個好東西,補對了寶寶才聰明!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什麼是DHA

DHA全名叫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屬於脂肪的一種,並不是一種特殊的營養物質。充足的DHA能讓寶寶大腦、視覺發育更加完善,人體自身不能合成DHA,必須從外界獲取。

母乳是DHA最好的來源

DHA最早就是在人類的母乳中被發現的,後來科學家們追溯其來源才發現,深海魚類、藻油以及蛋黃中也含有DHA。因為這種物質能夠讓寶寶更加聰明,所以很多的奶粉商都喜歡把含有DHA當做銷售的噱頭。於是,奶粉廠家就開始將DHA添加進嬰兒的奶粉當中,並大肆宣傳。搞得現在很多家長一直認為配方奶比母乳更有營養,寶寶喝了後會長得更好。說白了,配方奶其實只是母乳的高度模擬產品而已,和母乳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更加不可能超越母乳。

另外,研究中還發現,母乳餵養的寶寶大腦中的DHA濃度是最高的,而且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就越高。所以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並不需要額外補充DHA,DHA也不是多多益善,多補充的話也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

經常遇到很多媽媽把魚油和魚肝油混淆了。這兩個其實就一個字的差別,雖然它們都和魚有關係,但是它們的作用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魚油主要是用於補充DHA和EPA,而魚肝油是為了補充維生素A和D。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什麼是魚肝油

提到魚肝油,很多新手媽媽仍舊是一知半解,甚至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有人始終認為天天吃魚肝油容易導致寶寶中毒,還有人認為曬了太陽就不需要再吃魚肝油了。堅持粗養的家長甚至會說:“以前的孩子什麼都沒有補,不也照樣長得很好嗎?”關於給寶寶吃魚肝油這件事呢,媽媽們始終表現得謹小慎微,畢竟是吃到肚子裡的東西,當媽的都不敢太大意。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補充劑必須要給寶寶吃嗎

這些補充劑必須要給寶寶吃嗎?不吃行不行呢?因為母乳中,維生素D的含量是非常低的,而維生素對於孩子的生長髮育又特別重要。雖然說,曬太陽可以讓我們的皮膚自動合成維生素D,但寶寶長期曬太陽不僅容易給皮膚造成傷害,甚至還會有皮膚癌的風險。

考慮到這種種的因素,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所有嬰幼兒從出生後不久就應該保證每月至少攝入400IU的維生素D,超過一歲的孩子每天應該攝入600IU。配方奶當中已經添加了維生素D,如果寶寶每天吃足量的配方奶,並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否則的話,建議媽媽們根據奶粉罐上標註的維生素D的含量換算一下,補充差額就可以了。當然了,你也可以採取隔天給孩子吃一粒的方法;或者你擠出一粒來,少給他吃一點。雖然這種方法不太精確,但是這個量是不會造成過量的。

中國營養學會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當中也具體給出過建議:提倡儘早抱嬰兒到戶外曬太陽,對於早產兒、雙胞胎、冬季或梅雨季節出生以及人工餵養的嬰兒,應該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及時補充維生素D。正常母乳餵養的嬰兒建議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800IU。這裡我要強調一下,因為南方和北方的氣候狀況不一樣,因此南方是建議補充400-600IU,而北方是600-800IU,還有早產兒每天應該增加至600-800IU。

總之,如果孩子飲食不合理,或者平常很少出去曬太陽,就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劑量標準就是上面提到的,如果寶寶是混合餵養,那麼我們酌情減量就可以了。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魚油、魚肝油不是一回事兒,給孩子補DHA家長可別花了冤枉錢!

維生素A的適宜攝入量

再說說維生素A,沒有添加輔食之前,其實只要媽媽的飲食合理,營養均衡,寶寶就可以從母乳當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人工餵養的寶寶同樣是可以從配方奶當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的,所以也並不需要額外補充。但是6個月後,如果寶寶不愛吃輔食,或者說飲食結構不合理,這些情況下,是有可能導致維生素A缺乏的。

孩子三歲前,建議每天100IU;三歲以後,建議每天1200IU。一般來說,一天不超過200IU都是非常安全的,200IU以下都不需要擔心會造成中毒這些風險的。

總之,這三種營養補充劑其實選擇其中一種補充就可以了,千萬不要補充魚肝油的同時還每天吃維生素AD製劑或者維生素D製劑,這樣是很容易造成過量的。對魚類過敏的寶寶建議選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製劑。不管購買哪種產品,都需要多看一下商品外包裝上的成分說明,尤其是要看清楚每一粒當中的維生素含量數據,太少或者是過高都是不建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