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際網路時代,企業如何轉變

企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轉變

要說近些年最熱的詞是什麼,恐怕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把票投給“互聯網+”。

“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於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於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干這樣的想法。而怎麼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則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不可否認,當下現代化企業越來越喜歡向互聯網靠攏,同時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影響也正逐步從傳播、渠道層面過渡到供應鏈及整改價值鏈層面。就拿推廣來說,巨大的網絡流量所帶來的效率是傳統推廣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之多。

在企業實現互聯網化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過程。在眾多企業互聯網化案例中,

與消費者越貼近的領域往往越容易接受,而相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距離較遠的專業領域的大型企業實現互聯網化則不大容易實現。企業互聯網化是一個“內外雙修”的過程。

企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轉變

第一步:重新定位。全新的企業定位,不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是為了互聯網融合做準備的信息化。互聯網是以用戶和體驗為中心的,企業要改變以流程為中心的定位,由過去“產品到用戶”變成未來“用戶到產品”的逆向思維的轉變。

傳統消費模式與商業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供給與需求在時間和信息獲取上的非同一性。在傳統消費模式中,供給方依照自身對於市場和消費者的理解,自行設計製造商品和服務,通過各種銷售渠道到達消費者手中。在傳統模式下,消費者是商品服務的被動接受者,同時因為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供給方很難滿足需求者的個性化需求;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為各種類型商業機構,商業機構充當了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中間樞紐。 但在 “互聯網+” 背景下的消費模式中,互聯網為消費者和商家搭建了一個快捷而實用的互動平臺,供給方直接與需求方打交道,中間樞紐環節被省去,供給方與需求方直接形成了消費流通環節,同時互聯網使得個性化“私人訂製” 成為可能。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將自身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給供給者,能夠親自參與到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中;生產者則根據消費者對產品外形、 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提供個性化商品。“互聯網+”間接上促進了消費個性化趨勢的形成,消費者成為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出發點與歸宿。

就拿電視來說,過去電視機廠商之間比的是尺寸、配件、價格,而消費者也僅僅只是關注電視機的性能,而現在呢?眾多老牌電視機廠商們不得不紛紛轉向前端,為用戶提供更為貼心的“內容”服務。讓產品變成服務的延展,雖然從前端訂購開始讓用戶的體驗變得更為簡單友好,但後端的業務支撐仍然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企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轉變

第二步:打造生態圈。互聯網不像很多傳統行業那樣看得見摸得著,但同樣養活那麼多人,關鍵在於對生態圈的培育。而在《企業互聯網》白皮書中也有數據顯示,34.5%的受調查企業表示準備發展生態圈,更有21.8%的企業表示已經在構建生態圈的過程中。

目前,C端消費互聯網市場趨近成熟,約2萬億市場規模,而B端企業互聯網剛剛起步,預估市場規模為8萬億,吸引BAT、蘋果和IBM等國際巨頭紛紛佈局。如果說用戶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基礎,那麼全產業鏈的參與感恐怕會成為企業互聯網中最直接的觸點。

企業互聯網化是一種企業從內到外的互聯網模式的轉變,是由過去“產品到用戶”變成未來“用戶到產品”的逆向思維的轉變,而這一轉變已經讓傳統管理軟件廠商開始了新的征程——企業互聯網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