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寧夏中寧縣西北,有一座雙龍山,古稱“石空山”。古代的時候,這裡背山面水,風景秀麗。在山的南麓,有一座石空寺,又稱“雙龍寺”,依山而建,蔚為壯觀。明代,楊鬱曾經以《石空古寺》為題,寫下這樣一首詩歌:“勞生不了漫匆匆,匹馬衝寒過石空。古洞仰觀山擁北,洪濤俯瞰水東流。一方有賴藩籬固,千里無虞道路通。倚遍危欄請未已,煙淡衰草夕陽中。”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4月30日,離開同心縣後,我們一路向北,經過中寧縣城,跨過黃河大橋,穿過包蘭鐵路,終於來到雙龍山下,著名的石空寺就在眼前,破敗的景象讓我很吃驚。偌大的停車場,看不到幾輛車,周圍全是新修的廟宇和簡易的房屋,石窟在哪裡呢?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清代的《寧夏府志》記載:“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數百人,因石鏤成像,梵宇皆依山結構,每夜僧人燃燈,遠望如星懸天際”。因此,明清時期,石空寺石窟已經是當地十景之一,號稱“石空夜燈”或“石空燈火”。

晚清時期,這裡位於騰格裡沙漠的南緣,曾經的石窟逐漸被流沙埋沒,寺院荒廢,無人維修。從80年代開始,人們意識到這處石窟的重要,組織財力、物力和人力,清除周圍的淤沙,大部分石窟和寺院遺址才被清理出來。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20世紀40年代末,這裡僅存一個俗稱為“九間無樑洞”的石窟和洞前的寺院,窟室內寬敞宏大,進深約7.3米,寬約12.5米,高約20米,內部並列三尊佛像,東西兩邊各置佛壇。如今,這裡正在施工,依山搭建的腳手架,下方環繞的簡易牆,讓人根本看不到它的全貌。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又被稱為“大佛寺”,原有大佛洞、萬佛寺、百子觀音洞、靈光洞等,石窟前修建有寺院,寺院中還有各類神佛塑像。大佛寺石窟開鑿於唐代,據《隴右金石錄》和《甘肅新通志》的記載:“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於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據史料記載,大佛寺分上、中、下三寺,共有十三座石窟,自西向東分別為:焰光洞、萬佛洞、石子觀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無量洞、九間無樑洞、財神洞、藥王洞、娘娘洞、龍王洞、睡佛洞。

到2018年為止,上寺和下寺已經復建,包括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兩旁還有鐘鼓樓;上寺為三層樓閣式主殿,配殿、禪房和齋房等設施齊備。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前後,各地信徒雲集於此,朝山拜佛、看戲、經商、遊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三層閣樓的底層是大雄寶殿,殿宇金碧輝煌,內部塑有華嚴三聖,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佛像高約三米,持說法狀,坐在金剛座上,阿難和迦葉分立左右,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騎孔雀神獅和六牙大象。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從後方的樓梯,登臨樓閣上方,這裡有萬佛洞和焰光洞,規模比較大,鑿於半山腰,洞窟高約5米,深約10米,寬約6米。其中,萬佛洞的正面佛龕內,塑金身釋伽牟尼坐像,兩側為侍立菩薩,窟頂和兩壁貼塑無數小佛;焰光洞正中佛龕,上邊塑焰光佛,下邊塑地藏菩薩,兩側塑有十殿閻君,形體高大,神態各異。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站在三層的閣樓之上,石空寺周圍的景象盡收眼底。西側有一座雙龍寺石窟文化陳列館,可惜大門緊閉,好像從不開放。上世紀80年代初,在這裡發掘出土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彩繪塑像、壁畫、地磚、銅鏡、銅像等珍貴文物100多件。或許收藏於此?

寧夏中寧:尋訪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的整體佈局、建造樣式、藝術手法等方面,與甘肅的敦煌石窟相似,證明這裡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可惜,由於破壞嚴重、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後等原因,石空寺至今還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