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米,找萬里

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萬里,2015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鄧小平曾說,中國的改革始於農村,農村的改革始於安徽,萬里同志是有功的。萬里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功臣。

坊間傳說“要吃米,找萬里”,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吃米,找萬里

1977年6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將近一年後,萬里被任命為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安徽曾受極“左”政策嚴重破壞,本來是個產糧大省,卻弄得許多農民沒飯吃。60年代初興起的“包產到戶”改革之花,在高層的打壓下,很快夭折了。

萬里來到安徽後,一頭扎進基層,半年走了3000里路。他對安徽的窮大吃一驚。他去山區看望農民,可老百姓不出來見他,因為沒褲子穿,家裡孩子藏在地鍋裡頭取暖,春節農民吃不了餃子。萬里說,當年楊白勞還借二斤白麵,到集上扯二尺紅頭繩過個年呢,他馬上命令農業部門開倉,給每戶農民5斤面過年。

經過大量調查,萬里對農村的問題有了深刻了解,3個月後,安徽省委出臺了關於農村工作的六條意見,簡稱“省委六條”。“省委六條”強調,農村一切工作要以生產為中心,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產品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等等。

因徹底否定了此前的“階級鬥爭為綱”,安徽“省委六條”被指與“中央49號文件”精神背道而馳,曾遭時任“左傾”干將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的強烈反對。安徽省有些地方暗地搞包產到組的事情彙報到省委後,萬里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試驗”。1979年2月初,省委又開會專門討論包產到戶問題,不少人因為過去在這個問題上捱過批判,不敢表態。萬里說:“農民普遍希望包產到戶。過去批判過的東西,未必是錯誤的,必須在實踐中加以試驗,我主張在山南區進行包產到戶試驗。”山南區的試驗很快見到成果。農民說,大包乾就是好,保證一年能吃飽。1979年雖然安徽遇到旱災,但農民積極性高,糧食還是增產了。

包產到戶在全國引起爭論,萬里第一個站出來為包產到戶辯護。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會議上,萬里說:“包產到戶原則上不同於分田單幹,雖然形式上與分田單幹相似,而生產資料所有制並沒有變,土地所有權仍然是公有的,生產隊有權根據情況加以調整。”

當時,談包產到戶面臨很大的風險,萬里對此心知肚明,但他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敢於堅持真理的高貴品質。“當時真的是談‘包’色變,群眾拿著報紙來找父親,問他還堅不堅持包產到戶。父親坦然處之,只要群眾吃飽飯,挨批鬥就挨批鬥吧。安徽被鬥了兩年多,鬥得不可開交,最終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才幫助父親完成了改革。”萬里之子萬伯翱回憶,“當時父親還跟母親說,做好準備再次被打倒,烏紗帽不要了。”

在萬里的強力推進下,小崗村的大包乾經驗一夜之間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廣,有民謠稱“要吃米,找萬里”。

1980年3月,萬里調任國家農委主任,全面主持農村改革。隨後,國家農委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將包產到戶規範為雙層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隨著中國農村改革有序前進,創造出了舉世震驚的奇蹟——8億農民重新獲得生產自主權,糧食增產,很快吃飽了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