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鹿鼎記的武功是最接近真實的武功

金庸的十餘部武俠小說中,《鹿鼎記》被稱為登峰造極之作,同時也是武俠幻滅之作。這本書的主角韋小寶,不僅不是武林高手,同時也算不上俠,而是一個在官場遊刃有餘的小混混。

為什麼說鹿鼎記的武功是最接近真實的武功

同時,對金書中武林高手們的功夫,佔主流的觀點是“越接近現代越衰敗”,比如認為天龍比射鵰、神鵰強,射鵰、神鵰比笑傲江湖強。鹿鼎記作為清初背景的小說,時間上僅略早於鴛鴦刀、飛狐、連城訣,而且主角武功又一般,所以在一般人眼中,鹿鼎記中的武藝,根本不值得一評了。

然而佛雲一花一世界,更何況鹿鼎記這種篇幅在金書十五部中名列前茅的鉅著?撇開跨書比較,鹿鼎記中驚心動魄的武林決戰也不少。本次,就來和大家一起評評鹿鼎記中的武林高手,計較水準高低。

為什麼說鹿鼎記的武功是最接近真實的武功

作為開篇,先說說鹿鼎記相對於其他金書中,武俠對決的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影響勝負的武功外因素明顯增多。

武俠,以武為尊。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高手對低手往往是碾壓的效果。要想做到武功上的以弱勝強,是非常不容易的(當然,主角光環例外)。群毆陣法、偷襲暗算、兵器暗器,往往都難以奏效,說來說去也就是用毒成功的例子多一點了。

在其他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全真七子擺上天罡北斗陣,也不過和黃藥師一個人打平,郭靖更是一個人破了近百個道士的北斗大陣。苗人鳳中了計雙眼不能視物,還是能讓田歸農一夥束手束腳。你很難想象黃藥師被丘處機偷襲點了穴道,或者鳩摩智遭到鄧百川等四人圍攻而支持不住。

而在鹿鼎記中,勝敗的偶然性更大,受到“武功高低”之外因素影響更多。有一百種方法可以讓高手輸給低手。

比如鰲拜是勇猛無敵的“滿洲第一勇士”,按照海大富的評價:

‘大慈大悲千葉手’和‘八卦游龍掌’這兩路武功,倘若十年八年的下來,當真學到了家,兩人合力,或許能對付得了鰲拜。可是這麼半吊子的學上兩三個月,又有什麼用?

雖說如此,但鰲拜還是被這半吊子的康熙和韋小寶,加上幾個小太監的糾纏,加上匕首刺身、香灰迷眼、香爐擊頂這些低端戰術給擒拿了。

為什麼說鹿鼎記的武功是最接近真實的武功

再比如神拳無敵歸辛樹,是書中頂尖的高手。可是他深入皇宮大內,也不過殺了數十名侍衛後就燈盡油枯,力竭被擒。而這些侍衛的武功,大約只和天地會、沐王府群雄差不多。

同樣是頂尖高手的九難神尼,竟然被區區六個桑傑的師弟喇嘛困在小客店裡,性命危在旦夕。而這能困住九難神尼的六個喇嘛,又被韋小寶用匕首輕易殺掉。

凡此種種,使得鹿鼎記的武評難度似乎更大,因為影響勝敗結果的因素更多了。但同時,這其實是更符合常理的。現實中的格鬥,本來就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搏擊格鬥時水平高低固然重要,有無兵器,是否偷襲,人數多少等等也都不可忽視。

說鹿鼎記相對於其他武俠是武俠的幻滅,就是因為在這裡面,權勢的大小,權謀的高低,表現出的影響力遠勝過武功高低,全書最強的是康熙,次強的是韋小寶,都不是靠武功取勢。相反,高手遇上圍攻、偷襲、毒藥、精良兵器,一不留神就要吃虧。這也是金庸著作從幻想趨向現實的體現。

為什麼說鹿鼎記的武功是最接近真實的武功

最後,本篇約定下鹿鼎記武評的體系。大致對人物的武功分為以下幾個檔次。

首先為絕頂高手,相當於射鵰五絕,其武藝出神入化,當世不過寥寥數人,對此外的往往都是碾壓、秒殺。以歸辛樹、九難、洪教主等為代表。

其次為一流高手,相當於射鵰的全真七子。其武藝在不遇上絕頂時可以橫著走,當世不過數十人。一般來說,一流高手單挑絕頂高手會脆敗甚至被秒殺,但如果數個一流高手圍攻絕頂高手,則也會給絕頂高手帶來一些困擾甚至威脅。以神龍教的胖瘦頭陀、許雪亭、無根道人等為代表。

再往下為二流高手,相當於射鵰的侯通海、丐幫長老等。當世可能有數百人之多。對上一流高手會速敗,對上決定更是必須秒殺。但多人聯手,卻也足以令人頭疼。天地會、沐王府群雄、大內侍衛中的高手可以到達此境地。

另外就是三流之下的江湖群雄,這樣的人成天成萬,雖然也可能有響亮的名頭或者表現的空間,但整體來說,稍微遇上強點的,可能就吃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