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之爲政篇(二)

《习近平用典》之为政篇(二)

《习近平用典》之为政篇(二)
《习近平用典》之为政篇(二)

解讀

不可以生事,從小的方面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朝令夕改;從大的方面說,是“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保持制度的穩定。而不可畏事,則是說,不能因為一些人對我們發展道路的非議和質疑,就縮手縮腳,甚至按照他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觀點。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在根本的問題上,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認準了,就要理直氣壯、態度鮮明,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進行分析,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然後照我們自己的判斷行事。在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問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才能“任爾東西南北風”。

原典

夫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於此,不幾於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釋義

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時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的蘇軾就西羌、西夏事宜寫給宋哲宗的奏議。

元二年八月,北宋俘獲了與西夏勾結的西藩首領鬼章,檻送汴京。這是宋朝開國以來首次俘獲敵國元兇,百官稱賀。蘇軾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指出:“安危之機,正在今日。若應之有道,處之有術,則安邊息民,必自是始。不然,將驕卒惰,以勝為災,亦不足怪。”他就北宋的邊防政策提出:“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製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蘇軾指出,“生事”如無病而服藥,“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藥,它們的害處相同,都會置人於死地,並批評了北宋政權在處理對外事務上的失策。蘇軾意在奉勸朝廷,既要謹慎持重,不可無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縮,要主動作為。

文稿來源 | 人民日報評論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