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農業人口流失,農民荒你怎麼看?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但現在農村出現農民荒,你怎麼看?

參考答案

“農民荒”是當前“三農”問題的一個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因此無法滿足正常的農業生產需要。

從最開始的“民工潮”,到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再到看似與“民工荒”相矛盾的“農民荒”,農民群體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了公眾的視線。這條變化線索是一系列社會變遷的體現,反過來又作用於社會發展,二者相伴相依,互相轉化,互為因果。

對於以農業大國著稱的我國,如今呈現出的“農民荒”現象,表面看來頗顯意外,仔細分析便會發現,出現這種現象實屬必然。

首先,我國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有限,農業生產條件差、基礎薄弱,農田相對分散,土地流轉機制不夠成熟;且由於目前並不適宜大幅調高糧食價格,導致農民缺乏積極性。這些都造成農業的淨收益率偏低。如果進城務工能夠比留在農村種地賺更多的錢,絕大多數農民自然會選擇前者。

其次,在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劇烈演進的今天,由於農村的各項設施、資源及公共服務都與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往往導致人力、資本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這種農村人力、資本的淨流出現象加劇了“農民荒”。

再次,新生代農民一般都是“80後”的青年一代,相較於父輩,他們往往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有更高的思想覺悟,更加追求數字化、娛樂化的現代都市生活。他們覺得種地苦、不體面、收入低,都懷著定居城市的強烈願望,而這種願望加速了他們由農村向城市的遷移。

最後,我國長期以來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社會生活成本的增長,導致農村地區的生育率下降,農民面臨後繼乏人的情況。

一方面,農民都選擇進城務工顯然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有利於社會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農民荒”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穩定,給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重的隱患。這種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也能夠從危機中窺到一絲契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關鍵在於發展現代農業。

雖然我國目前農民數量持續遞減,但我們也看到,即便是現有的農民,其經濟實力和整體素質也都偏低;而且還存在著基層農技人員缺乏、土地按戶經營規模的超小型和分散化、國家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投入有限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我國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我們可以借鑑西方國家農業發展經驗,推動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和產業化,並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的流入,吸引社會人員從事農業生產。政府應該讓人民意識到,“農民”不是一個受歧視的詞,也不是一個弱勢群體,只是社會上眾多職業中的一個,而且還是很重要的一個。

歡迎您轉發和加關注,每日會有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