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毯商業—區塊鏈從「信任機器」升級引領產業的「引擎」(下)

四、區塊鏈前景展望

金地毯商業—區塊鏈從“信任機器”升級引領產業的“引擎”(下)

4.1 技術、商業與監管挑戰

儘管區塊鏈技術能夠廣泛應用於多樣化的場景,然而目前對於大型公鏈來說由於技術性能、安全性隱患、政策監管等問題仍然無法大範圍落地。這些侷限在不同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也或多或少存在,只是程度差別。

1)交易性能偏低、資源消耗過大:像比特幣之類基於工作證明機制的區塊鏈技術目前平均每10分鐘才能有一個新區塊、1個小時後才能確認交易,很難滿足高頻小額金融交易每秒萬筆以上的交易要求。

以工作量證明機制為代表的共識機制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來產生新區塊,英國電力資費對比公司PowerCompare的研究表明,比特幣挖礦年平均耗電量已經超過159個國家的年均用電量。

2)安全性隱患:對於大型公鏈來說,越來越多的礦工為了平滑收益曲線選擇加入礦池,從而導致算力的進一步集中。目前比特幣的前四大礦池算力之和佔比已經超過50%,使得網絡受到“51%攻擊”的威脅日益加大。對於聯盟鏈和私有鏈而言,弱中心化架構的安全性尚未得到時間的驗證。

此外,業內已經發生若干起黑客攻擊事故,給用戶造成了很大損失。例如,2016年6月,基於以太坊建立的、創造了眾籌世界記錄的區塊鏈項目The DAO遭遇了黑客攻擊,黑客利用其上智能合約的一個漏洞偷走了360萬以太幣(當時市值約5億人民幣),造成市場大面積被拋壓,引發整個區塊鏈產業的最大危機。

3)合適場景仍有限:與傳統商業基礎設施相比,區塊鏈技術的優點在於憑藉去中心化獲得的高效穩健、數據記錄的高度可靠、引入智能合約後的靈活和自動化。但是,許多傳統商業基礎設施在效率、穩定性、可靠性、自動化等方面目前顯示出難以克服的缺陷與故障。例如國家的支付和清結算系統、證券交易所、商業銀行等關鍵金融基礎設施的運轉穩定、良好、安全,也具有異地災備方案來保障系統的穩健性,那麼相比於要付出的改造成本,進化為區塊鏈技術系統所能提升的效益究竟有多大,即“成本-效益”分析是區塊鏈在場景落地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區塊鏈必須要找到真正具有顯著成本收益的場景。

4)標準尚未統一、監管政策不夠完備:目前國內外在區塊鏈領域還沒有通用、統一的標準,將產生後續的各種應用兼容性和互聯互通問題,不利於整體效益的提高。國內外的重要聯盟如Hyperledger、R3、ChinaLedger、BCOS等等都致力於開發統一的標準,我國工信部在2016年10月制定了國家區塊鏈技術標準技術路線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正在努力協調製定有關標準。這項工作的推進還有待時日。

區塊鏈技術對現有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帶來挑戰。形形色色的數字貨幣創造了一個觸角遍及全球每個角落的、史無前例的人造市場,遭遇了廣泛質疑。數字貨幣體系中服務提供商和用戶均為匿名,使得不法分子易於掩蓋其資金來源和投向,這為洗錢、恐怖融資及逃避制裁提供了便利。需加強國際監管協調,形成一致的監管政策。區塊鏈應用到其他商業場景上也有一系列法律和監管問題,例如如何界定智能合約的法律主體性質、如何解決金融交易的最終確認時點(finality)等等。

4.2 前景展望:技術融合、智能合約將是未來趨勢

區塊鏈作為對傳統信息技術的升級與補充,其發展將與其他新興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當前區塊鏈仍處於發展初期,不僅需要政府、行業聯盟、企業合作制定技術標準和共識機制,更離不開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

5G:大型公鏈的每秒交易吞吐量有限、交易確認時間長(比特幣目前僅支持每秒7筆交易,一筆交易一般需要1個小時後確認),除了以太坊、Blockstream主導的側鏈和閃電網絡技術外,未來5G網絡大範圍商業化應用後可以大幅提升數據傳輸速度、減少網絡擁堵,大型公鏈的性能將得以提升並逐漸適用於每秒上萬筆交易的商業應用場景。

物聯網:當前區塊鏈技術僅能解決鏈上的信任問題,但對於鏈下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幾乎無能為力。物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後,鏈下數據的觀測、採集、處理、傳輸、更新都將實現自動化,真實性和準確性得到有力保證,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也將得到擴展。

人工智能:工作量證明機制被詬病浪費了大量電力與硬件資源,目前比特大陸等礦機生產商已經和比原鏈合作開發應用於人工智能算法的共識機制與芯片,將哈希計算轉化為應用於深度學習的矩陣計算,創造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總結

智能合約可能是區塊鏈上最具革命性的應用。如果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上實現廣泛運用,經濟分工將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細化,更廣泛的社會協同將得以實現。世界經濟史實質上是一部工業革命推動的縱向發展與全球化推動的橫向擴張的交織歷史。工業革命推動了特定領域的分工專業化和生產規模化,最終使得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全球化則是各行業產業鏈的研發設計、原料採購、生產加工組裝、品牌包裝、銷售等環節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分工協作的最終表現。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以互聯網為主要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首次推進了網絡拓撲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古典互聯網中,人們利用網絡搜索信息和資料,卻仍須依託物理世界中的公司等組織形式來建立信任、簽訂合約、組織生產和分工協作。而在價值互聯網中,素未謀面的人們通過區塊鏈來完成以上任務首度成為可能。通過智能合約的廣泛運用,區塊鏈將創造多個特定領域的線上細分市場,直接對接全球範圍內各網絡節點間的需求和生產。網絡拓撲意義上的分工協同將與地理意義上的分工協作將形成更緊密和更深層次的互補,區塊鏈也有望從“信任機器”升級成為產業浪潮的重要“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