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嬉子湖鎮的故事

• 陳 海 晏 •

古來女傳古人編,今事驚人今應傳。

方訝寧馨為可畏,尢誇女士足稱賢。

新襟能剪懿行著,畫荻堪名婦德全。

來日騷壇知必頌,拋磚引玉我徒先。

這是桐城市現代學者李季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歌頌的是民國四年(1915年)桐城縣所發生的一位名媛裁襟勵子,身親力為,以尊師重教、誠信守諾、睦鄰和善的感人故事。

“裁襟勵子”的故事主人公系民國桐城縣金曹鄉(今嬉子湖鎮曹崗村、珠檀村境)蘇惠華,女,民國桐城縣名儒江百川先生之淑配。

江百川(1879一1944) 名鵬,字振南,民國桐城縣金曹鄉(今桐城市嬉子湖鎮曹崗村、珠檀村境)人,畢生輾轉授業於民國安徽省內沿江的安慶、青陽、銅陵、涇縣、桐城一帶,恪守“苦、恆、博、授”傳承之法,教授學生“宜取古人之書熟觀之,閉目索之於心,然後舉筆追之。”其一生工詩善文,一向詩酒自娛,安貧樂道,不求聞達。曾因目睹菜子湖連年潮汛氾濫,淹沒家園,邀有識之士聯名上書民國安徽省政府於樅陽河口修堤,終於獲准,為四鄉所頌,遺作有《 皖江魚雁集》、《聯雲軒雜組》、《百川詩草》。

出生於晚清秀才之家的蘇惠華,亦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知書達禮,與百川先生育有三子,江興漢,江羽儀,江興皖。

“裁襟勵子”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四年(1915年)陽春三月。這天,蘇惠華的長子江興漢中午從本村陳明起先生的私塾放學歸來,對母親說,他聞說老師的孩子出世百日,師母想拼做一件五彩圍兜,就是缺少一塊大紅綢布而做不起來,就主動向師母承諾說自己能不能回去看看,問問我媽媽家裡可有沒有…。

賢淑溫柔的蘇惠華一聽,絲毫沒嗔怪孩子不用心讀書、好管“窗外之事”。二話沒說,轉身進了房門,翻箱倒櫃地找著,但也怎麼也找不著一塊能適合做嬰兒圍兜的紅綢布,轉而一想,自己還有件珍藏了多年的一件紅綢嫁衣,是否能用上呢?就從箱底找出了這件嫁妝,仔細端詳了一會,十分留戀、喜悅地在身上比劃了一陣,就隨手扔在了桌子上,吩咐兒子一起出去準備午飯。

等兒子端碗的當兒,蘇惠華又轉身進了寢房,在方桌上鋪開那件鮮豔的大紅嫁衣,又從床頭櫃上的針線笸籮裡抄出剪刀,看好裁剪線路,就一下一下“咔嚓”、“咔嚓”地在半幅衣襟上剪了起來。聞聲而進的兒子端著飯碗,一見媽媽如此舉動,驚得口瞪目呆,手中的碗差點掉到地上。小興漢責問媽媽滿臉通紅地問媽媽這是幹什麼?家裡沒有紅綢布也就沒有唄,怎能將這樣自己最最珍貴的嫁妝給剪了呢…..他懊惱不已,以為這下闖了大禍,十分難過地著媽媽,忍不住嚎陶大哭。哪知通情達理的媽媽卻勸他說沒事沒事的,叫他趕緊吃飯去上學。

蘇惠華十分平靜地將裁剪下的衣襟折成方塊,叫已吃飽了的兒子把書包遞進,親手將裁下的衣襟與書本一起整齊地放入書包,繫好帶子,把兒子招呼到身邊,滿心慈愛地撫摸兒子梳著小辮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就拿去送給人家師孃吧,你對人家說過的話就要算數,何況人家還是給先生呢?你父親也是先生,要好好尊敬先生,好好唸書,聽話,啊?!”小興漢懂事地點了點頭。

媽媽又叮嚀兒子不要告訴師孃這是從她嫁衣上剪下的,小興漢背起書包出了門。

紅綢子布料終於交到師母手裡。細心的師母從布料的新舊、剪口的整齊、針腳的綿密程度上判斷,這是剛從新衣上剪下的,怕是小興漢不懂事,瞞著家人乾的。於是親自去他家追究,方得實情。老師好不感動,闔家登門致謝。

一時,桐城蘇蕙華女士裁襟勵子尊師、誠信之懿舉,蜚聲遐邇。不到一年,蕪湖、安慶、懷寧、望江、太湖、桐城各地詩人就此事賦詩三十餘首。其中望江劉洵先生題詩二首贊曰:

(一)

女士懿行大地揚,

一時騷客惠詩章。

裁襟勵子今難有,

巾幗完人姓氏香。

(二)

言行似此不尋常,

恤苦憐貧人莫忘。

應許鳳毛堪繼美,

習文習武願能償!

民國有畫家根據當時的房屋、人物等背景資料,繪成了一幅丹青,清末桐城遺老、秀才陸晴川和名儒蘇洵均(即蘇藝叔)都先後作了序,並將此圖命題為《裁襟勵子圖》。

廬江縣詩人唐性初觀此圖後,十分感動,大加讚許,奮筆題詩:

(一)

裁襟勵子竟如何?

今古相傳應不多。

壺範昭然猶可考,

千秋丹管見吟哦。

(二)

閒展丹青發一歌,

女中巾幗貴如何?

由來賢哲依慈教,

一片婆心艱苦多。

此事後來被編成“裁襟勵子”一文,刊登在《安徽教育》上,成了繼張英“讓人三盡”後,民國桐城的又一典故與美談。

再說,江興漢長大以後,投筆從戎,官至民國安徽省某軍分區司令。有一日,其最小的弟弟江興漢特到部隊探望自己司令兄長,哪知剛進軍分區大門即被門衛攔下。一問,得知此他即司令之弟,大為驚訝,又瞧他穿得一身衣衫襤褸、土裡土氣,更是吃驚,旋即上報了警備處。有個上尉便帶他到附近的一家成衣店,給置了一套帥氣的黃布軍裝,帶至司令部。

江興漢當下一臉黑。責問:這是誰做的。上尉討好地說是他。江興漢二話不說,讓他回去寫檢討,又開大會批評。並當眾人面脫了小弟身上衣物,收回軍庫。自此其所帶的部隊更為軍紀嚴明。

再說江興皖,自小聰明伶俐。十七歲時已是南京某部少尉。後棄官追隨江百川畢生從教,出版有詩集《得閒齋詩詞》。

江興皖的次女、作家江悟遲女士至今還記得她讀一年級時,每日放學都因沒錢交學費而被老師留下,因此而伏在課桌上委屈萬分,心裡特別恨父親為何農家孩子欠學費可理解,而自己家也是教師,卻也沒錢交學費。

原來,江興皖一直在負擔著一位高年級的失學孩子上學。這孩子家貧無力供他讀書,而成績卻非常棒。江興皖老是不見那孩子到校,便去家訪。那家人說,要讀可以,除非你來負擔他學費。哪知愛才、善良的江興皖老師說“好”!。就這樣一直供著他學費,直到他後來考上了大學。

實際上,那時的江興皖也供不起自己的兩個女兒讀書啊,所以江悟遲和姐姐從小就一直過著比那孩子還要艱苦的生活。

有一次,江興皖老師得了個特級教師稱號,領回證書和兩支特別珍貴的鋼筆 — 一種黃金一樣金光閃閃的高級銥金筆,江悟遲和姐姐都樂壞了,心想這下肯定是姐妹倆一人一支漂亮的鋼筆了。但結果她倆誰也沒得到,父親竟把兩支鋼筆悄悄送給了更貧窮的兩個學生……。

江覺遲也繼承李祖母蘇蕙華的懿德風範,以及祖父和父親的博學才華,從2005年開始,長期深入藏區草原,一面長期從事寺廟孤兒院的教育與扶貧工作,一面堅持在艱苦的環境下的文學創作,寫下了一部六十多萬字的日記和一本長篇小說《酥油》,受到全國文學界的一致好評,以及中央電視臺和全國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成為改革開放後的後“桐城派”時期,一位才華橫溢的當代著名女作家。

2018年春,江覺遲光榮被評為桐城市首批市級勞動模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