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舞劇《孔子》的導演孔德辛是孔子第77代大宗戶,在談及該劇的創作初衷時表示:“該劇將孔子放置於時代、國家和自然等環境中,用肢體語言表達孔子的喜怒哀樂,用豐富的音樂旋律和舞臺意象呈現孔子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展現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質、智慧光芒,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總體而言,該劇的藝術追求較為高遠,相對也能落到實處,既有回到歷史現場的文化溯源目標,也有還原人物真實面貌的基本創作堅持,在人物塑造、舞蹈設計、情節鋪陳和舞臺呈現等方面都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讓人深思的,更是該劇的現代寓意和文化使命。

一. 人物形象的去“神聖化”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一,其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也是孔子作為思想家、教育家由凡人被“神化”為聖人的過程。當代藝術創作需要以現代視角塑造孔子的形象,創作意義不在於還原歷史繼續孔子形象的符號性“神化”,而在於剝去孔子作為“聖人”的神聖光環,還原孔子作為凡夫俗子有血有肉的一面,讓人從日常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發現孔子的偉大。

舞劇《孔子》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和《尾聲·樂》六個部分,各個部分並不是各自孤立的碎片式拼貼,而是脈絡分明、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序·問》以氣勢高昂的“執羽舞”開場,呈現了古代的禮樂文化,也營造了歷史氛圍,孔子一襲白衣獨舞於書簡之牆前,彷彿“大道之行”的千年一嘆,開始了漫漫征程。《亂世》一幕對抗初現,一邊是宮廷的奢華安逸、君王的驕奢淫逸,一邊是孔子進諫無門、失落彷徨,孔子與奸臣和眾臣的對抗之舞迅速構建了強有力的戲劇衝突,逆臣謀反的情節交代了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也為孔子的坎坷前途埋下伏筆。《絕糧》將孔子置於蒼生百姓民不聊生的人間慘劇中,他悲痛不已但拯救蒼生的鬥志也被激發出來,在遭受圍捕生命困頓的時候,他依然撫琴勵志,甚至還“見到”了充滿仁愛的理想世界——《大同》。《大同》中的“頌賢”、“采薇”、“禮賢”等舞蹈段落,可以說是從禮仁之道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君王重賢者等多個層面展示了孔子的烏托邦理想。然而,理想的“大同世界”很快被腥風血雨的《仁殤》一幕所取代,戰火紛飛,殺機四起,孔子被黑衣人重重圍困,於石像群中掙扎……美好的理想被黑暗的現實擊破,這是全劇悲劇性最強烈的片段。身為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孔子只是芸芸眾生中的凡夫俗子,但是,於絕望中一息尚存的他仍然帶領眾弟子堅守理想,才顯示了他超凡入聖的精神境界。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尾聲·樂》中,孔子引領著眾弟子繼續向著理想前進,舞臺上回蕩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誦讀聲,舞臺背景出現了小樹苗逐漸成長為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這一場景,象徵著雖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但孔子的教育實踐為他的大同世界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落實到政治、外交、教育……乃至日常為人處世中,都具有深刻和系統的道德思想和倫理哲學內涵,然而,作為藝術創作,如果缺乏真實可信、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只會變成空洞的宏大敘事和人為的拔高立意,從而喪失藝術美感。可以說,舞劇《孔子》在孔子去“神聖化”、迴歸人性層面的藝術創作還是較為成功的。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二. 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人民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需要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可見,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內需”,更具有文化外交的現代使命。

中國故事的講述,離不開對中國經典文化的再發掘與新探索。孔子,作為中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儒家文化創始人,他的故事如何講出新意,如何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讓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瞭解孔子的偉大,是創作中的難點。以舞劇的形式演繹孔子的生命歷程,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具有開創新範式的意義。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顧名思義,舞劇,就是舞蹈和戲劇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然而這二者均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舞蹈,注重以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塑造人物,重在以情感人,戲劇則注重以人物動作(包括臺詞)進行人物和情節的創造,二者不可偏廢。以歷史人物為創作對象,最大的忌諱就是一味注重挖掘歷史文獻而忽略了孔子豐富的情感經歷和內心衝突。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舞劇《孔子》之所以能集“舞”成“劇”,關鍵在於以人物塑造為核心,不僅成功結合了舞蹈的敘事性和抒情性,也將宏大歷史背景的全面呈現和人物心路歷程的細微展示做了恰到好處的融合。因為故事的依託,劇中的舞蹈動作具有了高度的集中性、象徵性和審美性,以《仁殤》中“幽蘭操”一場為例,孔子在重重打擊之後孑然獨立,他俯下身子拾起書簡後獨舞,他在石像前的匍匐前進、苦苦思索……作為他東奔西走上下求索的生命縮影,這些舞蹈動作和肢體語言正象徵著他的無聲反抗,形象地展示了一個悲劇人物的內心掙扎。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舞劇《孔子》的舞臺呈現十分注重悲與喜、動與靜、實與虛的對比,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征途”中,黑暗與光明、挫折與希望的交替出現,是以喜寫悲、以悲襯喜的藝術對比;動與靜則更多是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對比,孔子在踐行理想的路上,一邊是動盪不安、不斷受挫的現實世界,一邊是坦蕩寧靜的理想世界;“實”的是被放大成整個舞臺背景刻滿文字的書簡,“虛”的是音樂符號的無處不在,虛實之間,各有風景。可以說,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對比設置,也使得舞劇具有了很強的可看性。

此外,作為一場藝術盛宴,該劇的舞美、造型、燈光都別具風格。舞劇用佔滿舞臺後方的一排排移動的竹簡作為舞臺佈景,文字成為傳遞文化意象最直接的舞臺語言,歷史文化空間也得以形象建構。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不同於話劇,舞劇因為沒有語言和語境的障礙,更易於實現跨文化傳播。作為中國對外文化集團 “中華風韻”系列演出之一,舞劇《孔子》曾赴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很多國家巡演,受到來自不同民族、國家觀眾的喜愛,正是由於舞劇具有“跨文化”的優勢,舞蹈情感表達的直接性、肢體動作的象徵性……都成為孔子人物形象和劇作思想能夠實現“跨文化”傳播的關鍵所在。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文化是溝通心靈的橋樑。讓孔子的生命和儒家文化“活”起來,不僅需要創作的熱情,更需要高超的創作技巧。舞劇完全可以用音樂和舞蹈告訴全世界的觀眾,孔子擁有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同樣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種力量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可以為全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心靈寄託。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舞劇《孔子》的文化使命不言而喻,它是以孔子儒家思想為基石的民族文化認同,也是中國形象面向世界的文化展示。當前,孔子學院遍佈全球,不斷傳播中華文化,孔子已經成為中華千年文明和民族文化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舞劇《孔子》以舞蹈藝術形式,向世界講述踐行理想的中國故事,展示“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傳播“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的中國理念。

2018年的這個初夏,舞劇《孔子》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成功上演,是舞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跨界交流。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民族品牌的“走出去”戰略,需要更為深廣的全球視野和文化底蘊。國窖1573攜手舞劇《孔子》承擔起宣揚中國文化的責任,將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通過舞劇這種無須語言交流即可彼此心靈相通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是書寫中國故事的一種新的探索,也是傳播中國形象的一種新的路徑。

①程竹:《中國歌舞劇院:用舞劇詮釋孔子》,《中國文化報》,2013年08月27日。

舞劇《孔子》的現代寓意與文化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