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三變”:活了農村 富了農民

4月上旬,廣德縣趙村村姚邊一組,村民殷仁友興奮地數著手裡的2.4萬元現金,笑逐顏開。隨著“田之潤”田園綜合體項目的首批分紅45萬元,分發到39戶股民手中,趙村村“三變”改革實現了實質性進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之中,如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是困擾縣鄉村三級的一個難點工作。從2016年起,廣德縣在推進“三變”改革的進程中,創新思路,銳意改革,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聰明才智,激發各個環節的內生動力,逐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資源變資產,閒田散地變財富

安徽省委辦公廳關於推進“三變”改革的《指導意見》,4月底才剛剛印發,“田之潤”公司的老總辜積武,就已經把它翻得滾瓜爛熟。40出頭的辜積武可是邱村鎮的一個傳奇人物,10多歲就闖蕩商海,賣過河沙、販過煤炭、挖過礦山、搞過園林,“前半輩子挖資源、吃子孫飯,後半輩子我要回饋自然、回報鄉親……”,從2015年開始,看到農村大戶大量流轉承包地,精明的辜積武就開始盤算經營農村這篇大文章。在打理園林苗木生意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與“安吉魯家村”“諸暨海上花開”等田園綜合體項目交流對接,辜積武堅定了幹農業的決心,決定總投資1億元,放手一搏田園綜合體。說幹就幹,到2018年5月底,趙村村首批3個空心村莊——趙南組、趙北組、姚邊組的88戶農村居民,以村民個人的閒置房屋、承包地和村組集體的溝、塘、壩、路等資源,入股“田之潤”,建設百果園、花海、植物迷宮等農事體驗區塊以及科普長廊、農藝廣場、青少年實踐基地、康養體驗等數十個農旅板塊。村組集體的溝、塘、壩、路等資源,每年可以獲得450元/畝的保底分紅;村民個人的閒置房屋按宅基地面積,每年可以獲得600元/畝的保底分紅;1100畝承包地,原本每年300斤/畝稻穀的收益,也能提高一半。“田之潤”公司再根據村民閒置房屋的不同年代特徵,在不改變產權的前提下進行修繕改造,分別反映不同年代的農居生活,開發不同風格的民宿產品,充分利用原汁原味的農業農村元素,打造田園風光景區。一部分農民還將根據其掌握的農事技能,分別安排在養蜂蜜、打豆腐、種鮮花、打餈粑等農事體驗環節,農民群眾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就業,在自己的田園裡幹活,卻能掙到三份錢——既有了田地、宅基地財產性收入,又可以獲得公司發放的工資性收入,還能夠從“田之潤”田園綜合體項目盈利的部分獲得經營性分紅收入。

到2017年底,全縣32個“股改”試點村和13個“三變”試點村因地制宜、各顯神通。四合鄉焦村村將村林場350畝山場、部分村組道路入股“喜鵲原宿”“龍潭雲居”兩個民宿項目,每年保底分紅13萬元,每5年還可以遞增8%。桃州鎮祠山崗社區利用閒散集體建設土地,多方籌資320萬元,建成3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租賃給企業用於秸稈生物質能源顆粒生產,既減輕了秸稈禁燒的壓力,又可以每年為村集體增加25萬元集體收入。

資金變股金,村級積累錢生錢

廣德縣東亭鄉沙壩村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其拳頭產品是紅薯,“三兄弟薯業”是根植於沙壩村的一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三兄弟薯業”的“正文”牌粉絲短短十幾年間,產品已經在全國打開市場,年銷售額達好幾千萬元。儘管企業多年來一直樂於回饋村民,但是找企業“化緣”,既“沒面子”,又不符合財務制度。沙壩村的江流書記為此傷透了腦筋。2017年10月,在縣“三變辦”和東亭鄉黨委政府的見證下,沙壩村將村級多年積累20萬元和縣“三變辦”20萬元幫扶項目資金,入股“三兄弟薯業”,每年保底分紅5萬元。與有實力的本土企業合作,群眾滿意,幹部放心,企業與村集體實現雙贏。

邱村鎮是廣德縣的一個工業大鎮,境內的省級開發園區辦的紅紅火火,就連美國通用汽車,也把它在亞洲最大的實驗試車中心設在了這裡。但是,由於村級不給興辦工業企業,周邊雙崗、前路等12個薄弱村守著“金飯碗”受窮。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2個村每個村投入資金20萬元,鎮裡又籌資600多萬,在開發區新建10000多平米的標準化廠房,作為鎮級掌握的固定資產,每年100多萬的租金收入中,村裡先行分配60萬,其餘的40多萬加上數百萬的稅金則進了鎮裡的腰包。鎮村兩級合作建設物業經濟,入園工業企業減少了固定資產投資得以輕裝上陣,鎮裡獲得可觀的稅收收入,村集體得到的是既穩定又豐厚的分紅收入。

農民變股東,盤清家底好賺錢

農民變股東的基礎,在於規範的“三資管理”。“三變”改革之初,好多群眾對改革持觀望態度,村級的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在一些群眾看來,就是一本糊塗賬,群眾普遍感到村級“三資”透明度低、信任度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廣德縣下大力氣整治村級“三資”管理,出臺《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規範》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村幹部大吃大喝、工程領域違法違規現象進行清理整頓。全縣136個村全部實行“零招待”,從源頭上杜絕吃喝風;村級小微工程全部按規定走招投標程序,嚴肅追究查處了一批工程領域腐敗現象,多個村涉嫌違紀違法的村幹部被“一鍋端”。通過重拳出擊,強行入軌,該縣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管理水平顯著提升,2016年,廣德縣獲得全國“三資”管理先進縣稱號。

農民變股東的成敗,關鍵在於“清產核資”和“股權界定”。為了能讓農民順利地變成股東,盧村鄉在清產核資環節把住“三個關口”:一是清查登記關,二是群眾參與關,三是公開公示關。在股權界定環節堅持“四項原則”: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程序規範、群眾認可的原則,將股權界定情況以組為單位編印成冊與農戶核對,經核對無誤後由戶主簽字,並在公開欄中公示,鄉三資辦還對清產核資、股權界定情況進行回訪核實。柏墊鎮張復村在清產核資過程中,通過以賬找物,對原有廢棄固定資產進行核銷處置,經村民代表大會票決,共計核銷8處,29萬餘元;通過以物對賬,對新增固定資產進行補錄,共計補登記9處,132萬餘元,對原有資源性資產進行調整,共調整5處,調整存量建設用地面積15.53畝。在股權界定過程中,堅持“公開、科學、民主”的原則,將改革方案、清產核資情況、人口股測算結果、股東代表名單、股權清冊、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即時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的監督,保障股民權益。

截至2017年底,廣德縣136個村(社區)全部完成清產核資,45個村(社區)完成股權界定,10萬農民變股東。2018年,廣德縣根據中央和省市縣農業部門新的部署,推進清產核資再深入,除45個已經實施“股改”和城區3個沒有農村居民的社區外,其餘88個村將全部完成股權界定,其中68個村將實施“三變”改革,為全縣農民群眾盤清家底好賺錢。


(周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