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電影《家》用唱唸跳的載歌載舞,賦予經典新時代華彩

音樂劇電影《家》用唱唸跳的載歌載舞,賦予經典新時代華彩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反反覆覆被人排演,形成一次次轟動效應,其原因就在於它們有著挖掘不完的藝術礦藏。巴金的小說《家》絕對就是這樣一部曠世傑作,自從它誕生之日起,已不知有多少版本的話劇、電影、劇集先後上演。而今,劉紅梅執導的這部《家》,不但填補了中國沒有音樂劇電影的空白,還以載歌載舞的樣式,賦予這部名著新奇的魅力。

任何一部名著拍成電影都需要刪繁就簡。這部《家》也是例外。既忠實於原著,又不拘泥於原著,對原小說的情節、場面、人物、話語等都進行了適當裁剪、加工提純,使之更符合當代觀眾的觀賞口味。而作為中國首部音樂劇電影,其展現出舞臺與實景相結合的特色。聲光電的配合之下,一幕幕舞臺場景在巧妙轉化。參演的演員們通過歌唱表演與臺詞述說、舞蹈動作與肢體語言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

音樂劇電影《家》用唱唸跳的載歌載舞,賦予經典新時代華彩

本片發揮出音樂劇善於抒情的特點,將小說中主要人物之間情感關係,作為重點表現的線索,再現了一段段在封建大家庭的罪惡與腐朽之下催生的愛情悲劇。影片以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和瑞珏、梅芬、鳴鳳等主人公的不同命運為主線,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了青年人反封建和民主意識的覺醒。

具體說來,影片是以演員們的唱、念、跳來詮釋角色的性格與遭遇。化妝、服裝、效果、道具等盡善盡美,皆能體現出劇組的用心。舞臺場景隨著劇情不斷變化,或鮮紅,或明亮,或灰暗,虛實結合中,展現夢境與現實的剝離。演員們的自唱與獨舞、雙人唱與雙人舞、合唱與群舞,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時而激烈、時而哀沉,展示角色們的或柔情蜜意,或順從無奈,或悲痛憤怒、或掙扎反抗,無一不牽動觀者的心。為委曲求全一生的覺新,思想進步的青年覺慧,俊俏而又倔強的丫鬟鳴鳳,溫潤如玉的太太瑞珏,一個個人物都被演繹的出神入化。

音樂劇電影《家》用唱唸跳的載歌載舞,賦予經典新時代華彩

故事有著極強的舞臺表現張力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架構得。諷刺、感傷、憤怒、抗爭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開篇大少爺覺新的包辦婚禮。舞臺上大紅燈籠高高掛。覺新放棄了深愛著的梅芬,娶了根本沒見過面的瑞珏。懦弱的覺新委曲求全、憂鬱梅芬的痛苦煎熬、賢良的瑞珏逆來順受。三個人的獨唱,被在畫面上有機交融,顯示出三個人的婚姻悲劇在上演。其後,克安、克定等長輩為老不尊,來攪鬧洞房花燭之夜,他們如同群醜唱著油腔滑調、顯露出他們奸懶饞滑的醜陋不堪。

丫鬟鳴鳳的被逼出嫁而自殺一段,極具藝術感染力。馮樂山用異常滑稽的唱與跳,來調戲年輕貌美的鳴鳳,老色鬼的形象躍然而出。而畫面上的烏雲滾滾,襯托鳴鳳被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處境。馮樂山對美色垂涎、陳姨太的惡意利誘、高老太的專橫冷酷,先後投身而鳴鳳拒絕來當小老婆,其歌聲有著哀轉久絕的淒涼,其舞蹈顯示內心的悲痛欲絕。最終用投湖而亡來控訴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那盛開鮮豔的荷花,昭示其在淤泥中不染的高貴靈魂。

音樂劇電影《家》用唱唸跳的載歌載舞,賦予經典新時代華彩

諸如上述令人印象頗深的段落在片中比比皆是。編導者在片中的歌唱,不但以歌劇、搖滾、爵士等西洋音樂來展現角色們的詠歎,還融入了川劇等中國戲曲元素。而在舞蹈方面則是以現代舞基礎,吸收了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的某些特色,來強化肢體語言的表現力。換言之,影片有著中西合璧之妙。參演的中戲音樂系師生,則表演異常紮實,歌、舞技術俱佳,顯示出極高的專業素養。而這部音樂劇電影《家》的出現,無疑是為紛繁多樣的電影市場匯入一股清流,可讓人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