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結婚煩惱嗎?婚姻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還在為結婚煩惱嗎?婚姻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文/易水寒

01. 單身成趨勢

娛樂圈才女徐靜蕾,感情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她和黃立行相愛8年,一直沒有走入婚姻的殿堂,而且似乎也沒有生育計劃,徐靜蕾還去凍卵。

只戀愛不結婚這個問題從十年前就開始圍繞著這個特立獨行的文藝女青年,而徐靜蕾的答案永遠是“順其自然”,她說,“現在可以說100分,一切都挺好,不會因為結婚就120分。”在她看來,結婚的唯一理由就是需要生孩子,除此之外,沒有太大必要。

事實上,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精神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人選擇獨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有30%的人選擇不婚。截至2016年,美國18歲以上人群,未婚比例佔63.5%,總數超過1億,遠遠趕超核心家庭,成為社會主流。

在歐洲,1000個法國年輕人中平均只有 4.3 人結婚,59%的新生兒都是非婚生子。葡萄牙、西班牙、盧森堡、捷克、匈牙利的離婚率都超過60%,比利時的離婚率超過了70%。

再看看中國的情況。2016年國家民政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的人數已經接近2億。因此,李銀河老師提出了一個很震撼的觀點:婚姻制度和人性有一種內在的緊張關係,它終將走向消亡。

婚姻是一種人類文明的習俗慣性,在一定階段有著存在的意義,但隨著時代變遷,它的弊端和反人性的一面將越來越突顯,在我們找到適用於這個時代的新婚姻模式後,現有的制度必然會被淘汰。

還在為結婚煩惱嗎?婚姻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02. 婚姻制度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想結婚了呢?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婚姻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存在的意義。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裡說,婚姻是隨著私有制產生而產生的,目的是鞏固私有財產。

在舊石器時代,人口少,男主外,負責安全和狩獵,女主內,負責聯絡和採集。因為狩獵沒有保障還容易造成傷亡,所以食品主要來自採集,加上女性肩負生育的重任,人類形成了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裡,孩子基本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代行父親角色的是孩子的舅舅,然而舅舅還得作為移動精子庫去給其他部落生娃。因此在母系社會,沒有父親的概念,自然也沒有婚姻。

隨著人類生產力發展,產生了原始農業,男性地位明顯上升,他們手上集中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女性漸漸需要依附於男性來保障自己的生活,她們的地位隨之下降,女人跟男人的關係,逐漸從“平等”變成了男人的“財產”。

男性掌握主導權之後,又面臨一個剩餘財產繼承的問題,男性得確定女性生的孩子是自己的,以保證財產的傳承。這樣,一夫一妻制就產生了。

過去人類所有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生產,幾乎全部依賴父系這條血脈的傳承。費孝通說,“婚姻是社會為孩子們確定父母的手段。”婚姻讓財富通過家庭穩定傳遞給下一代。數百年來,人們利用婚姻來繼承父輩的財富,建立社會地位,連接社會資源。統治者通過婚姻制度建立起一系列統治制度,把被統治者緊緊綁在社會的利益網上。

這樣看來,婚姻制度和群體協作有關,和資源壟斷有關,和撫育後代有關,甚至和政治互利有關,唯獨和愛情關係不大,愛情完全可以脫離於婚姻之外,是人類給婚姻強行匹配的一種浪漫又牽強的解釋。

03. 不婚的原因

過往婚姻制度存在的意義是否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呢?

人類在長達數萬年的發展中,習慣了水滴石穿式的慢速前進,一點點消化、調整思維模式以適應社會制度與文明的漸變。然而,科技加速度在工業革命之後如脫韁野馬般奔馳,一切都猝不及防,“無常”成了我們時代的主題。舊有的道德體系在逐步瓦解,一系列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已與時代嚴重脫節。

究竟在這個時代下什麼才是合理的婚姻制度與模式?沒有人知道,離婚率一再創歷史新高,事實總能沉默著給出最真實的答案。

從社會學角度看,這不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也不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要跟著瞬息萬變的社會形態不斷找到出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挑戰。這是一個我們的前人--那些幾百年社會形態保持穩定不變的他們無法想象的時代。

在這樣的現狀下,不婚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李銀河老師對於不婚的人群總結過幾個原因:

一是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維持婚姻很辛苦。

任何群居物種都有兩種屬性:一種是自然屬性,與生俱來,難以改變;另一種是社會屬性,即共同生活的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現在的一夫一妻就是一種社會屬性。

古代人類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三四十歲,十幾歲結婚,婚姻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年。現在人類的壽命普遍有七八十歲,二十多歲結婚,婚姻可能會維持四、五十年。現實更多的不是生產快樂,而是製造了大量的厭倦、摩擦和痛苦。

二是離婚成本太高,精神上備受折磨。

在大多數國家,離婚都要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家庭、責任、事業都需要和婚姻捆綁。

現代婚姻裡,雙方的情感因素分量越來越重,但情感是複雜多變的,能從一而終只是你一廂情願的幻想。一旦一方情感有變,婚姻就立刻成為了束縛和障礙。所以,僅僅因為感情的結合,最理想的形式絕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變化之後隨即可以分開。

三是性觀念的改變,不結婚也能有性生活。

在古代,人類要進行性生活,唯一正當的理由就是生孩子。現在,隨著科技進步和文化發展,性觀念越來越開放,不需要和婚姻捆綁在一起。

四是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

隨著經濟的發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不僅在經濟上更加獨立,在思想上也與傳統的女性相去甚遠。她們更關注的是自我成長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更樂於花時間去奮鬥,去學習,去取悅自己。

現在“剩女”現象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進步。大多“剩女”都是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剩下”,她們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大多是一些擁有獨立人格和豐富精神世界的人。於她們而言,如果婚後生活質量下降,不如選擇從一開始就不參與這種契約型的合作模式。

波伏娃作為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她與薩特是公認的靈魂伴侶,他們從相愛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逝世,一起度過了51個春秋,兩人終生未婚。波伏娃在回答她與薩特的關係時說道:“我與薩特的關係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礎上。”

未來的婚姻形式,應該就是這樣擺脫了繁衍,擺脫了財產這些束縛之後自然生長的。婚姻與生育不再綁定,戀、性、婚、生呈現相互獨立的態勢。

事實上,婚姻制度一直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從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從三從四德到男女平等。當我們回望歷史,不難認識到婚姻制度應該跟上時代的變革和社會進步。

正如恩格斯說的那樣:“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互相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而這樣的時代,越來越靠近我們。

還在為結婚煩惱嗎?婚姻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04. 婚姻制度的未來

結婚或者不婚,都是我們自由意志的選擇,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我們成為一段關係的奴隸。任何的逼婚現象,事實上都是一種農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個人邊界的行為。除了婚姻雙方,沒有任何人可以干涉這種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下倉促走進了圍城,或許從來沒有真正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孩子。

目前,北歐已進入“制度化福利國家”,其社會福利政策的重要特點就是去家庭化,降低公民對家庭福利功能的依賴。

未婚同居的男女和已婚夫婦一樣,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其子女也都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不論結婚與否,都會給予準父母相應的福利,比如帶薪產假、陪產假、相應的醫療福利等。這種制度,讓更多的人以“同居”取代“結婚”。

北歐的同居模式,其實就是“ 婚姻去制度化 ”,而不是消除婚姻,他們其實還存在事實婚姻。

目前的婚姻制度,其實是我們想不到更好的維持穩定關係方法之前僅有的辦法,如果婚姻制度消亡了,人類的未來會何去何從?

科幻作家陳楸帆預言,未來的婚戀模式將會全面轉型,每個人可以根據不同需求由大數據服務商進行精確匹配,確保身心、經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上真正的合拍,並訂立有時效性的契約關係。

恩格斯也曾預言過,物質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將會自動消滅婚姻。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共同富裕,將婚姻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消滅權衡利弊式的婚姻;束縛女性的小家庭也將被瓦解;孩子的撫養費由社會福利統一提供,打消家庭的後顧之憂,同時政府提供養老;還可以簽訂同居協議,認同事實婚姻,認同所有的伴侶形式。

家庭關係其實也不應該只有婚姻這一種,還包括非配偶照護、老年伴侶陪護等,他們不必結婚也可以享有法律與社會的同等保護。

05. 婚姻是一種選擇,不是必須

我們不是反對婚姻本身,而只是談論現有的婚姻制度為什麼不合理,為什麼不符合這個時代。我們一直在提倡多元生活方式與多元價值觀,尊重每一個人的道德觀,不會去輕判個人行為。在不傷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個體的私生活無權被幹涉,這完全取決於個體價值觀。

因此,婚姻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人生除了死亡,沒有其他必須要做的事。

我們需要忠誠於自己的內心,忠誠於自己的身體。很難想象那些為了名利權力,甚至是低頭於世俗家庭壓力,從而委身於一個對其毫無慾望的人。這種婚姻關係,也是一種褻瀆。

婚姻的“現有模式”存在著不合理,可目前也沒有人能給出什麼是“合理”的答案,所幸還有經濟學和生物學那兩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文明背後推動著社會前進,不合適的終將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我們不必急著尋找答案,讓答案自然浮現出來。

還在為結婚煩惱嗎?婚姻制度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