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養殖出現白便的元凶是它?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對蝦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2010年中國對蝦養殖產量創歷史高峰,達到了150萬噸。峰迴路轉,截止到2017年,我國對蝦養殖產量逐年下降,連跌至50萬噸,這一數據是否是谷底還不一定。養蝦越來越難,蝦價越來越高,蝦病疑難雜症層出不窮。昔日的養蝦出口國淪落為買蝦進口國。近年來出現的對蝦“白便”病害是困擾養蝦行業的瓶頸之一。

海昌技術團隊對養蝦“白便”病害問題,經過三年攻關研究,於2016年10月份得出初步結論,養蝦過程中出現的對蝦白便現象,是養殖水環境中累積形成的高濃度超微藻引起的。生態環保對蝦養殖模式是海昌技術團隊的終極關懷,對超微藻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從養蝦實踐出發,應用養殖生態學原理,通過對水環境微生態的關注,找到蝦病防治的主攻方向,走出濫用藥物的誤區,探索對蝦生態養殖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2011年之後,對蝦養殖的中後期,在池塘的下風水面上,漂浮白色細長的對蝦糞便條,初期白便條比較少,而後白色糞便條逐漸增加,隨著白色糞便條的增多,對蝦攝食量迅速減少,對蝦肝胰腺腫脹,腸道加粗,之後出現空腸胃,肝胰腺萎縮開始死蝦。如果白便數量不能有效控制,伴隨對蝦大量死亡,不得不提前捕撈出售,否則造成絕產絕收。

水面上漂浮白便條狀物是人們在池塘上的肉眼觀察現象,顯微鏡檢查白便條發現,糞便條狀物的外表是一層白色的對蝦腸道組織“薄膜”,白薄膜內包含的是對蝦真實的非白色糞便。蝦為什麼要脫一層腸道白色薄膜?然後,停止攝食,肝胰腺腫脹,逐漸走向死亡。

目前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對白便的產生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幾種主要的說法是:一是飼料原因,飼料廠家飼料不合格,比如發黴腐敗或者質量、配方不好;二是對蝦不小心,誤食碳酸鈣等化工原料;三是病原感染,比如病毒、弧菌、真菌、微孢子蟲等;四是池塘底質惡化;五是藻類毒素,包括有毒有害藻類的肝胰腺毒素和神經毒素等;六是蝦苗質量不合格,育苗期使用抗生素,損傷蝦苗肝胰腺等。

通過對遼寧營口、山東濰坊、河南信陽、廣東湛江、海南文昌等地發生白便池塘現場調查,監測發病池塘水質的理化和生物指標,歸納總結分析結果如下:

2)高溫期是發病期,水溫在26℃以上極易流行發生,低溫期很少有白便發生;

2016年6月份以前,對於發生白便的蝦塘,因為常規的水質理化指標監測結果未發現異常,而且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為什麼在“良好”的水環境蝦,對蝦發生白便並大量死亡。海昌技術團隊懷疑可能是某一種(類)細菌感染造成的白便現象,為此在海昌海南文昌育苗基地化驗室,用日本進口顯微鏡檢查,發現了一種(類)“綠菌”與對蝦白便有顯著相關性。因為發生白便的池塘,水色都是綠色,因此海昌化驗室內部初步定義為“綠菌”,每天取樣兩次,連續跟蹤監測。通過檢測數據分析,“綠菌”為優勢的池塘,基本上沒有單胞藻類,人類肉眼觀察池塘水色感覺還很好,但是對蝦很痛苦,因為發生白便死蝦了!

“綠菌”在400倍顯微鏡下觀察,形態一般點狀、短桿狀,個體0.5um以下,外形跟大型細菌差別不大。水樣搖勻,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按海昌企業內部定量標準,密度數量可劃分為四個等級:“一”, “+”, “++”, “+++”,“++++”評定標準如下:“-”<100萬個/ml;“+”100-1000萬個/ml;“++”1000-3000萬個/ml;“+++”3000-5000萬個/ml;“++++”>5000萬個/ml。

目前微生物學分類系統,關於細菌與藻類的劃分界限是模糊的。海昌技術團隊否定“綠菌”不是真正細菌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凡是爆發“綠菌”的池塘水質pH指標,均在8.8以上,晴天下午pH大多在9以上,晴天溶解氧在10—20mg/L之間。細菌是沒有葉綠素的,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光和細菌除外),異養生長繁殖是消耗氧氣和降pH值的,不可能導致池塘水質出現高氧高pH值現象,只有藻類光合作用,營光能自養生長繁殖,才能產生高氧高pH值現象。因此,海昌技術團認為“綠菌”應該是未知的藍綠藻,又因為其個體很小,在1um以下,即取名為“超微藻”。

現存的普通水生生物學對微藻的分類研究,在肉眼光學顯微鏡條件下,基本上是限定藻類個體在1um以上的物種,對於小於1um的超微藻(因為看不見)還缺乏深入研究,海昌化驗室是用日本進口奧林帕斯顯微鏡,在400倍下觀察定量的,綠色、點狀或是短桿狀,具體形態特徵受觀察儀器限制,還無法詳細描述超微藻的外部形態特徵和組織結構。在山東濰坊養殖區採樣的超微藻,在中科院海洋所用1500倍顯微鏡下觀察,超微藻個體0.2-0.5um,具有藍藻特徵。如果確定鑑定種名,還要開展基因測序等進一步研究。超微藻在水中是綠色均勻分佈的,沒有鞭毛藻類的水華特徵。

通過對全國養蝦白便池塘水質調查,超微藻爆發流行的規律:一是與季節溫度有關,在夏季高溫季節普遍,尤其是水溫26℃以上,北方在7-8月份爆發流行,華南5-9月份爆發流行;二是與養殖區域有關,養蝦多年的老養殖區域容易爆發,新開發的養蝦區域較少出現;三是與養殖模式有關,精養蝦塘容易發生,混養池塘較少爆發超微藻。

池塘生物地化循環是指在池塘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反覆循環過程。超微藻為什麼能在養蝦池塘中累積達到3000萬個/ml以上,可能是超微藻不能進入物質能量循環,超微藻沒有食物鏈的餌料價值。對蝦白便腸道脫落反過來表明:對蝦不能攝食消化超微藻,並出現中毒性反應。

海昌團隊採用輪蟲為指示生物,試驗設計以褶皺臂尾輪蟲與超微藻食物鏈關係,驗證超微藻的生物地化循環障礙,瞭解其營養與毒性。取同樣透明度的小球藻水與超微藻水對比,投放海水輪蟲培養試驗48小時,輪蟲培養對比試驗結果:用小球藻水培養的輪蟲飽滿度好,帶卵量多,水色由濃綠變為澄清;用超微藻培養的輪蟲,體型瘦小,沒有帶卵的,水色還是濃綠,基本上沒有變化。

試驗證明:超微藻對輪蟲不具有餌料價值,輪蟲不能攝食消化超微藻,超微藻導致養蝦池塘水環境生物地化循環障礙,無機與有機兩界物質能量交互循環停止,池塘生態系統崩潰了。

受研究方法和條件限制,只能是推測超微藻引起白便發生的致病機理。對蝦這一物種是終生攝食藻類的,水中浮游動物也是喜食藻類的,經過對蝦和浮游動物的反覆連續食物選擇,有益的單胞藻種群逐漸消失了,通過食物鏈轉化為對蝦;不能被消化利用的超微藻,在蝦塘水環境中逐漸被動物牧食提純成為優勢種,而且優勢越來越明顯。

可能是超微藻具有某類藻毒素,對蝦攝食後,肝胰腺和腸胃不適應,對蝦為了排毒保命,自行脫落腸道粘膜組織和消化道的糞便,或者是腸道組織中毒損傷壞死脫落,才出現水面上的白色條狀糞便漂浮物。由於超微藻越累積越多,對蝦中毒程度越來越重,對蝦肝胰腺和胃腸道損傷嚴重,無法攝食顆粒飼料,對蝦逐漸消瘦,造成大量死亡。

本來自然界水環境中,蝦排洩的糞便被細菌分解礦化成氮磷等無機物,由於超微藻不具有餌料價值,不能像正常藻類作為食物鏈進入物質能量傳遞流通,養蝦池塘生態系統出現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障礙,因為沒有攝食者,呈現瘋狂增長態勢,超微藻越累積越多,密度3000萬個/ml以上時,池塘水透明度10—20釐米,造成養殖水體高氧高pH值。對蝦生長適宜的溶解氧是5—8mg/L,pH值是7.8—8.6之間,在高氧高pH值狀態下,細菌等異養微生物受到抑制,菌、藻、蟲生態失衡,對蝦生長應該受到了環境脅迫壓力。

養蝦白便死亡是因為池塘爆發超微藻引起的,池塘爆發超微藻是30年養蝦歷史自然選擇的結果,現存養蝦模式是對蝦白便死亡的根本原因。國內外養蝦歷史經驗表明: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分級生態養殖模式也許是防控白便的最有效措施。

控制對蝦白便關鍵是控制超微藻的進一步生長繁殖,主要措施如下:

1)當池塘水質透明度<20cm時,可以用低劑量的消毒劑,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抑制超微藻的生長,但是一定要把握好用量,不要把對蝦也殺死。

2)當池塘水質pH值超過8.8時,全池潑灑發酵飼料液(參見海昌池塘養蝦技術規範),同時開動增氧機,把pH值降低到8.5以下。

3)當浮游動物大量發生時,用水泵+80目網袋抽濾浮游動物,夜間燈誘效果更好。

預防超微藻爆發,控制對蝦白便發生,關鍵是轉變養蝦觀念,調整養蝦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全水體消毒,採用清水放苗,不要肥水放苗(詳見海昌池塘養蝦技術規範)。

3)分級、低密度是控制超微藻的捷徑,厄瓜多爾養蝦模式值得借鑑。

先哲說過:“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超微藻在這個地球上應該有古老的生活史,從表面現象看超微藻是造成對蝦白便死亡的元兇,但從本質上分析,是急功近利的養殖模式催生了超微藻的爆發流行,超微藻是無辜的,超微藻是殺不滅的,人類貪婪的本性才是造成對蝦白便死亡的真正元兇。(撰文/海昌技術團隊:丁茂昌 韋柳華 林清霞 倪連銓 鄭俊 陳桐城 苗德茂 羅世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