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腳十分鐘的日本隊,到底輸掉了什麼

倒腳十分鐘的日本隊,到底輸掉了什麼

先來解釋一下日本隊為何會在“輸球就有可能出局”的生死戰中輪換六名主力,這將會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最後10分鐘倒腳”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日本打算讓主力陣容保留體力硬拼英格蘭或比利時,但其實這種說法在賽前並不能站得住腳,畢竟那時日本隊尚未確定出線。

實際上,作為H組的球隊,日本隊本身的休息時間就少,再加上前兩場比賽主力球員一直沒有輪換,拼得又特別辛苦,因此,即便面對波蘭的比賽不輪換,西野郎也必須在出線後對主力陣容做出調整。更何況,在伏爾加格勒近日35度以上的高溫下,即便是全主力出戰,日本隊也很難保持前兩場在攻防兩端的表現。在“打平即可出線,輸球亦有可能”的情況下,西野郎做出了“選擇性輪換”(防線核心沒動)。

還要再補充一點,對於早已退居二線又臨危受命的西野郎來說,這麼短時間內就要帶隊出征世界盃,即便三戰全敗輿論也不會把責任都推給他,更何況前兩戰過後西野郎已經快被捧上天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野郎當然有足夠的勇氣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日本隊的大輪換,既有為淘汰賽留力的因素,也有從球隊實際出發的考慮。

倒腳十分鐘的日本隊,到底輸掉了什麼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日本隊在最後時刻選擇了倒腳。實際上,在落後之後,日本隊也曾經嘗試過反撲,但受限於宇佐美貴史和岡崎慎司的個人能力,日本隊始終沒有真正對對方的球門形成威脅,反倒是差點讓波蘭隊在反擊時再次進球,這也是大輪換後的日本隊在整場比賽中的縮影。

客觀地說,前80分鐘,日本隊還是踢出了西野郎想要的足球,利用替補陣容體能好的優勢在前場直接展開反搶,力圖先進球或幫助後場減輕防守壓力以博得平局。但在替補陣容攻擊力實在有限且先丟一球的情況下,日本隊必須要在“進攻還是防守”當中做出選擇,而他們最後選擇了需要承擔巨大非議的後場倒腳戰術,並期待著哥倫比亞能夠將領先優勢保持到中場。最終,他們賭贏了。

那日本隊這麼做,違反公平原則嗎?從觀賞性的角度來說,最後這十分鐘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但從公平性的角度來說,日本隊沒做錯什麼。他們只是堵上了自己的命運,並非操控自己的命運,2004年北歐兄弟的2:2比這過分得多。選擇一個晉級概率更高的方式,這沒什麼可指責的。

倒腳十分鐘的日本隊,到底輸掉了什麼

但沒什麼可指責的,是針對球場內而言。在球場外,日本隊的做法仍然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縱覽賽後日本媒體對於這場比賽的評價,“中立”已經是最客觀的態度,很多媒體甚至直接開罵,正面評價幾乎沒有,原因只在於一點:“掌握主動權”的默契球是沒問題的,“躺著等贏”的方式,是不能被接受的。

百年來,日本足球始終強調“不畏強敵、團結拼搏”的體育精神,並通過校園足球灌輸給日本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但在與波蘭隊的比賽中,日本隊在仍舊有可能出局的情況下選擇將命運交給其他人,這種“躺著等贏”的方式是日本國內不能接受的。實際上,日本人對於公平競賽並不怎麼看重,之前日本女足和澳大利亞女足1:1的默契球直接送韓國女足出局的事情,在日本國內被認為毫無問題。

倒腳十分鐘的日本隊,到底輸掉了什麼

多年來,日本足球通過各種努力已經樹立了相當正面的形象,在影響力最大、關注度最高的世界盃上,在被外界極度不看好卻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色表現之後,日本隊卻在第三戰表現出了“不敢正面應戰”的形象,這恐怕會對日本足球的形象有所影響。

目前,日本國內的“足棒之爭”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白熱化,雙方都在為爭奪國內第一運動的地位而努力著。如果日本隊通過這種為國民所不齒的方式晉級後又在下一輪慘敗於比利時腳下,那麼兩項運動在日本國內的發展將迎來完全不同的走向。

當然,活著總有機會。以西野郎“命硬”的程度來說,日本隊未必不能繼續創造奇蹟。用一套為三中衛服務(沒帶邊路突擊手)的陣容,在實驗了兩個月後強行改回四後衛,並且成功激活了過去四年間江河日下但精神力仍舊滿分的本田圭佑,西野郎已經足夠出色。作為國家隊主帥,西野郎也有權力選擇最後10分鐘的倒腳戰術。現在看來也成功了,但他也承擔了很多。有可能下一場面對比利時創造奇蹟之後,這些批評都會消弭於無形。

足球就是這麼有趣,一場比賽就足以讓輿論翻天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