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工作不是為了賺錢,投資才是經濟來源

公司92年的女同事最近老被人叫“姐”,很不爽。她覺得自己還是小妹妹呢。可時間啊,就是這麼殘酷,90後已逐步步入30+階段,95後、千禧後正式成為“年輕人”,成長於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實現價值的方式與速度、態度也讓90後、80後自愧不如,覺得“好酷炫”。

《吳曉波頻道》98年的實習生,18歲開始海外投資,年化收益率30%,問及為何上班?卻說:工作是社會身份,投資才是經濟來源。一席話竟像當頭棒喝讓辛苦耕耘的中產階層受到衝擊。

儘管近年來了中國新中產層出不窮,但他們離所謂的“財務自由”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新中產,財務自由肯定無法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學會投資,而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分散之所以必要,原因在於投資者無法準確預測每一類資產的未來走勢。否則,將全部資金都投資在那些漲幅最大的領域顯然更有利,然而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所有的投資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風險。

對投資者而言,要如何進行資產配置以便獲得最大收益呢?

01熟悉金融市場

首先要充分了解市場財富管理產品包括收益、風險、資金流動、投資期限等,基於對市場理財產品瞭解的基礎上,更加有效的制定符合自身的配置方案。

02有配置資產的戰略意識

戰略性資產配置的重點在於設立“基本政策組合”。基本政策組合是指根據每個資產類別的預期收益率設置每類資產的權重。

03根據自身需求配置差異化策略

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投資偏好,明確自身的投資類型再對症下藥。投資類型可分為追逐高收益型;保守投資型;放養投資型;綜合平衡型。追逐高收益,利率至上型的投資者具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建議這類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收益要求參考網貸平臺評價較高的平臺,但同時要選擇一些風險相對較低的平臺進行綜合。對於保守型投資者,在考慮投資產品風險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選擇收益較高、風險偏高的理財產品。放養投資型的投資者而言則需要在選擇平臺上也較為謹慎,建議這類投資者分散進行投資。綜合平衡型是比較理性的,在平臺的選擇上,建議將資金投資到大、中、小三類不同的平臺。

04增加保險型資產配置

在制定資產配置中,投資人最好設立一個保險型配置,而保險型配置中需要確定一個基準投資組合價值。投資組合運行過程中,該基準價值是最低保險值。投資組合的收益高於保險值的收益,投資人應該進行積極管理,最大程度提升投資組合價值。

05不斷調整配置

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受政治以及市場導向影響。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也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產生變化,這是投資者就需要對資產組合進行調整。所謂調整,就是不斷對你的資產組合進行再平衡。

“配置”是投資人的一種投資策略,集中投資風險巨大,而將資產配置平攤了風險,資產配置具有長期性,投資人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符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

來源綜合自:吳曉波頻道、p2p黑板報,宜人貸官微,有所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