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保姆式”推動沼氣利用

旌陽區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陸松濤6月23日說,他更想把針對集中供氣沼氣工程的後續管護模式介紹給前來學習參觀的國內外人士。

陸松濤把他們探索出來的經驗稱為“保姆式”服務模式。在他看來,“用好沼氣”比“建好沼氣”更考驗人,“三分建,七分管”。

就在前一天(22日),在旌陽區揚嘉鎮新隆村沼氣集中供氣站,陸松濤參與接待了商務部組織的“發展中國家沼氣技術與農村能源、環境保護培訓班”的學員——管理房門口掛著的兩塊牌子顯示,這裡是“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國際培訓實習基地”,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示範點”。

當天,來自烏干達、塞拉利昂、老撾等國家的15位黑皮膚、黃皮膚的學員,對以集中供氣站為紐帶、發展“小型養殖場—集中供氣沼氣工程—種植示範園”的小循環模式的技術體系問得特別仔細。但陸松濤告訴他們,如果管護出了問題,農戶不願意使用沼氣,將會導致整個鏈條斷裂。

旌陽區第一處沼氣集中供氣站2011年建成投用,該系統是由旌陽區農村能源辦公聯合德陽市好韻複合材料有限公司、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研製的1項實用新型技術——《一種可調節沼氣壓力的地上沼氣池》,獲得了國家專利。目前,此項技術標準已經由企業標準上升到四川省地方標準。

但建成不久,供氣站的運營就出現了問題。作為業主的村民委員會缺乏管理經驗和維護能力不足,出現了管理不善的現象,用氣得不到保障。不少農戶放棄了沼氣,轉而重新使用罐罐氣(液化氣)。

2013年開始,該區對專業化管理模式進行探索,由項目所在地村民委員會委託專業服務公司,對集中供氣站進行管理。這是一種“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行,政府補貼服務”的模式:農戶有償使用沼氣;專業服務公司負責供氣站日常管護、維修以及沼肥處理,收取沼氣費用併為使用沼氣的農戶提供服務,自負盈虧;區政府爭取了省、市級項目支持,並落實了地方配套,給每個供氣站2萬元的資金補助——其中1萬元用於村委會租用土地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經費補貼,1萬元用於補貼管理服務公司的車輛運行和人工工資等。

通過專業化管理,首先保證了一年四季穩定供氣的問題。在揚嘉鎮新隆村,69歲的李勝珍大娘伸手一扭爐盤開關,藍色的火苗就“嘭”地冒出來,“春節那段時間,是用氣高峰期噻,你一打開爐盤開關,火苗子也冒得‘呼呼’的。”距供氣站500餘米遠的一家茶館的老闆娘彭善英家是附近最大的用戶,安裝了兩個沼氣爐盤,輪番燒水給茶客供水,“周圍鄰居都用這個。好用,也節約錢。以前我們家每個月要用差不多4個罐罐氣,要花400多塊,用沼氣一個月只燒得到100多塊。”彭善英說。

該專業服務公司技術總監張令洪說,公司的技術人員每天跑各個點位,檢查設備併為農戶提供服務,保證隨叫隨到。黃許鎮長平村三組的蔣竹碧(音)大娘說,“要給氣卡充值了,家裡的灶具有點啥問題了,有啥子搞不懂的,打個電話技術員就來了。”

管理不善的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該區陸續建成沼氣集中供氣站8個,供氣420戶,均採用“保姆式”服務模式。今年正在新建兩處,計劃供氣195戶。已建成的最大一個供氣站位於黃許鎮長平村三組和四組,供129戶農戶使用。通過專業服務公司進行技術改造,此處的供氣站還與附近一個供應19戶的小站連接供氣,實現了豐歉互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