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們如何看電影

二十年前,我們如何看電影

九十年代初,我們家開了個遊戲廳,就在鎮上的電影院大院兒裡,那兒是全鎮的娛樂文化中心。每天晚上,電影開演前,大院兒里人頭如瓜田,每個人都手持一把瓜子,嘴上不停,嗑滿一院。牆上掛著的大喇叭準點開嗓:「喂喂喂,觀眾朋友們請注意了啊,電影馬上就要開始了,馬上就要開始了,請排隊檢票,排隊檢票。」我從不排隊檢票,因為我沒買過票。一般電影開始後半小時,門口檢票的人覺得大勁兒差不多下去了,就會轉出去找樂子,無人把門,自由出入。不過沒什麼好看的,天天都是《大決戰》。觀影氛圍倒是很熱鬧,像新年茶話會,人們嗑瓜子,吃桔子,隨手扔皮,及時行樂。那會兒每次上新片,電影院都會安排一個車遊街巡城,車身貼滿大字海報,寫著片名和主演,隨車還有一個大喇叭不歇空地喊。

大院兒門口有一個錄像廳,門前常年掛著一塊小黑板,寫著今日影訊,旁邊還有兩個大破音箱,永遠在響。每次經過,都能聽見刀光劍影、槍林彈雨聲,還有邵氏武打片的招牌人聲——呵、嚯、嘿、哈、呀。那時小孩兒之間打著玩,手上過招,嘴裡也會同步配發邵氏口技。

走進去,裡邊擺著幾排掉漆長條木椅,盡頭是一臺二十寸小彩電。那會兒最流行的片子是《上海灘十三太保》,每天放好幾遍,只要一去就在放,我少說看過幾十遍,除了這個,其他的就是一些名字類似《風塵女俠呂四娘》、《陸阿採與黃飛鴻》一樣的武打片。

那會兒人們的觀影意識裡,在錄像廳看的港片兒叫錄像,不叫電影。只有電影院放的《地道戰》、《紅色娘子軍》才叫電影。人們的概念裡,錄像的主流類型片就三種:「武打、槍戰、喜劇。」偶爾放一個王家衛,大家就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印象中錄像廳總是光線昏暗,煙霧繚繞,滿地瓜子皮,空氣裡湧動著臭腳丫子味兒夾雜大哥們體香的奇妙氣流,所有的一切綜合起來,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安適氛圍,深深籠罩著大家,無法自拔。

那會兒錄像廳有一個潛規則,有時老闆會放一些無聊燜片兒,但就是沒人敢開口,大家都很慫,默默忍受,期待一個膽大的站出來拯救世界。說來也巧,幾乎每場都有這麼一個人,他會突然爆發,扯爛嗓子大喊一聲:「老闆,換帶。」然後全場應聲附和。老闆趕緊出來,乖乖換一盤兒槍戰,以息民憤。當然也有很多人本來看得正嗨,突然就被攔腰換帶,也是無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