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商匯:分類施策 紡織行業審慎推進智能製造

作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紡織產業如何通過自動化、數字化實現升級發展,一直是產業重點思考的問題。

“在推進工作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大力加強調查研究,摸清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情況,加強智能製造項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多方統籌,分類施策。要積極引導,審慎推進,既不要坐失良機,也不要盲目冒進。”在6月20日于山東泰安召開的中國紡織工業智能製造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強調要務求實效,推動紡織智能製造行穩致遠。

萬商匯:分類施策 紡織行業審慎推進智能製造

離真正智能化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據瞭解,從目前紡織行業整體情況來看,設備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力度較大,設備聯網、生產實時監控成效明顯;紡紗和化纖長絲智能製造生產線在近兩年內可實現夜間無人值守,紡紗過程的無人化將可以實現;電腦橫機、經編設備的數字化和數字加工中心,帶動了針織生產的整體智能水平;印染行業生產工藝流程的自動化控制和智能物流輸送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代表性的數字化印染工廠初步形成;非織造布全流程自動化以及前端加料與後端分切、卷繞、包裝自動化進展較快;服裝縫製單元自動化水平明顯提升,縫紉過程實現吊掛化,服裝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日趨成熟,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製與協同製造得到發展;家紡的毛巾、床品等品類的智能生產逐步興起,智能輸送、智能懸掛、智能倉儲取得較大進步。

紡織行業智能製造的實踐,在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加快市場快速反應、緩解用工短缺和環境制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僅僅實現了自動化和數字化、信息化,離真正智能化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在紡織裝備互聯互通,紡織產業鏈各領域的數據採集、信息融合、智能執行,以及企業智能運營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高勇表示,“我國紡織智能製造的成功案例,在我國3萬多家規上企業群體裡大多屬於示範項目,少數剛開始小規模推廣,大多數企業在工業2.0、2.5、3.0方面還需要補課,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2017年面向行業內企業智能製造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看,我國棉紡織行業的智能製造發展水平處於初級階段,數字化設備替換老舊設備、在線生產監控及其管控集成應用是核心和瓶頸環節。紡織行業智能製造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當前必須加強基礎工作,針對紡織行業智能製造的發展特點,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提出了四點建議:全行業應加強協同創新,不斷完善和改進智能製造基礎水平;夯實基礎,不斷規範和完善智能製造標準體系;促進集成,培育智能製造生態;擴大應用,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

推進製造模式和服務模式變革

用工貴、招工難、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等諸多因素,使得企業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存在巨大需求。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及其與製造業的融合,使智能製造有可能真正實現“智能”。

這顯然已是超越數字化階段的更高層次的應用了。根據中國工程院提出的我國智能製造的三種基本範式,即:數字化、數字化網絡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一代智能製造),未來20年,我國智能製造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並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

對於紡織行業來說,這不僅僅是智能製造三種基本範式的並行推進,也包括著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與智能製造模式的並行推進。在歸納總結出從企業診斷入手、精益生產先行、“智能產品+智能裝備”雙輪驅動、建立共享工廠體系等發展路徑的基礎上,屈賢明認為,紡織行業智能製造需要打好基礎,並抓好5件事情:開展企業智能製造改造診斷、在各細分行業培養樹立標杆企業、召開現場會推廣應用、進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探索、培養專業化的系統集成商並建立服務平臺。

為了確保行穩致遠,紡織行業智能製造的融合發展也不能盲目冒進,需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俞建勇表示,紡織行業智能製造要帶動實現紡織製造模式變革,並進而推進紡織服務製造變革和紡織綠色製造變革。在製造模式變革方面,傳統紡織要從大量用人的製造模式轉變為自動生產、自動物流、自動倉儲、自動檢測的少人、無人制造模式;從基於工藝準則的製造模式轉變為數據驅動的智能優化製造模式;從線性製造模式轉變為互聯互通的網絡化生產模式;從基於大規模訂貨的製造模式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製造模式,從單一工廠運營模式轉變為分佈協同式製造運營模式。在服務製造變革方面,傳統紡織要從生產決定消費的製造模式轉變為消費決定生產的模式,消融生產者和消費者界限,推動紡織製造滿足個性化消費趨勢。在綠色製造變革方面,傳統紡織製造將從資源消耗大和環境影響大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為精確控制的製造模式,實現節能環保、生態綠色的可持續發展;從紡織產品一次性消耗性模式轉變為回收利用新模式,實現紡織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化。

以智能車間(工廠)為重要突破口

智能車間(工廠)是紡織智能製造現階段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實現更高層次智能製造的基礎。高勇表示,要把智能車間(工廠)作為重要突破口抓好抓實,在化纖紡絲、紡紗、織造、非織造、染整、服裝和家紡等重點領域開展生產過程智能化的技術研發與試點示範,加快建設和普及紡織智能車間(工廠),實現紡織生產過程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推動紡織行業向新一代智能製造轉型升級。

據瞭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經評審並公佈了2018年紡織行業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共有23家企業入圍,這些企業的試點示範項目基本上屬於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或智能生產線。

作為全國首家染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以自己所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重大科技成果為技術基礎,建設智能染色工廠,創建紗線智能染色新模式,打造基於雲平臺的1+N印染智能管理模式,實現筒子紗染色行業全流程信息共享、協同創新、資源優化。康平納集團副總經理鹿慶福表示,目前康平納正在泰安本部建設年產2萬噸標準化、可複製的智能染色示範工廠。此外,新疆庫爾勒年產20萬噸智能染色工廠、江蘇鹽城年產8萬噸智能染色工廠正在建設,其中新疆庫爾勒第一個標準化智能染色工廠正在安裝調試設備。

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則於2016年投資3億元,建設了12.4萬錠的智能化車間,主要生產高檔純棉緊密紗線。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芸表示,下一步,公司將繼續主動實踐,創新智能化分廠建設,通過流程再造、工作方法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等,推動紡織業務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

據報喜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邱成奎介紹,報喜鳥從2014年開始投入巨資,實施智能製造和柔性化生產,通過系統集成實施生產過程智能控制,以自動化傳感技術整合吊掛和顯示功能,智能、自動、精確、簡單地對396道工序進行管控,實現了部件化生產和人機協同,形成了數字化驅動工廠。

據悉,由中國工程院幾位院士牽頭的關於紡織行業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的諮詢項目,已把紡織智能車間(工廠)和新模式技術作為我國紡織產業智能製造技術體系發展路線圖的一部分,期望能夠形成一批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紡織智能車間(工廠),減少用工,提升效率和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