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13歲女孩戀愛跳樓 | 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性教育不僅僅關乎性,更關乎愛,關乎價值認知,關乎人格塑造。

——遇言姐

今天,遇言姐在朋友圈看到的消息,上海某中學初中一年紀的女孩在表白被拒後跳樓身亡。留下11個字的遺書:

爸媽對不起,我不想考試了。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據說這名女孩聰明、漂亮、高挑,還是校大隊委。有人放出了女孩母親在班級群內的發言。包括指責學校風氣不正,老師對學生早戀不作為,稱“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只要不影響學習就行”等等。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遇言姐的心情都十分沉重。一個13歲的鮮活生命,她的人生還沒有開始,她還不懂生命的價值,她遇到過的最大困境不過是“戀愛”和 “考試”,而一切就這麼在縱身一躍中頃刻消逝了。

同樣令我嘆息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教育方針改了又改,我們的社會形態變了又變,然而,家長和學校至今在價值觀教育上無力、無能、無從下手。

對待戀愛這種尋常、正當、必然的成長節點,不是視做洪水猛獸,圍追堵截,就是乾脆放任自流,不聞不問。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青少年們心智未成熟,逆反心理也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們的情感培養造成不良影響(李易峰曾經自曝因為早戀遭到父親打耳光)

斯人已逝,遇言姐不想因為自己的言論令當事家庭受到二次傷害。

但同時,作為兩個女孩的母親,我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早戀”這種帶有道德譴責和汙名羞辱的詞語至今仍被沿用?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遇到感情挫折時一觸即潰、沒有底線、看輕生命、毫無自尊?

為什麼今時今日我們仍然羞於談愛、羞於談性,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法堂堂正正的給孩子們提供一次純粹的、正向的、完整的兩性關係指導?

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積極的人格教育和健康的兩性認知到底有多難?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年初,沈師附屬學校頒佈的一則嚴禁男女同學並肩散步的校規引發全網熱議

性教育實則是愛的教育

一位漂亮的女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SEX”,面帶微笑地問4年級的小朋友:

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性”這個字時,想到了什麼?

我想到遺精;我想到接吻;我想到懷孕;我想到做愛……

孩子們肆無忌憚的發言,完全沒有羞澀和齷齪。

老師點頭聽完所有答案後,正色道:

大家說了這麼多,唯獨漏掉了一個與性聯繫最緊密的東西。

她轉過身,一言不發在黑板上用力寫下“LOVE”。

愛情是兩性之間最真摯、最崇高的感情,人們在大談性感、快感時,卻忽視了性是要以愛為前提的。那麼,愛又是什麼呢?

老師講畢,全班鴉雀無聲,陷入思考。

這是美國小學的一場性教育課。其中,令遇言姐深覺觸動的是,這堂課不僅僅是科普,更是貫穿著價值認知、心理獨立、關愛異性的人格塑造。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曾經在《放學別走》這個節目裡,參加節目的孩子們對於早戀這個話題各抒己見,在信息四通八達的今天,也許孩子們並不是我們想象的什麼都不懂

真正的性教育,應該是一場愛的教育。

當你站在很低位置,就只能看到肉體、性慾、刺激,這些粗淺的,物理層面的表達。但如果你的視野足夠高,既會發現性教育關乎的不僅是生理,更是心理、是情操、是人格。

正向的性教育,教給孩子們的絕不僅僅是性,同時也在告訴男孩子如何尊重異性、學習自控、善解人意、平等以待,擁有豁達、寬廣、勇敢的氣概。

告訴女孩子不要陷入自戀自艾的三流言情橋段,而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平等的,可以正常交流的個體。

告訴所有的孩子,愛是人類高尚的情感,愛是交換不是索取。同時,愛也伴隨著責任與義務。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之所以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性教育,不是因為孩子有需求,而是因為我們有義務

反觀上海少女墜樓悲劇,面對孩子的“異常”,家長慌張無措,如臨大敵,指望老師管教,老師同樣缺乏相關知識,只能以“現在社會就是這樣,我連自己的兒子也沒辦法,只要不影響學習就算了……”搪塞逃避。

事後,大家都承認悲劇的發生是因為教育不力,但卻又無法理清教育問題的根源所在,仍然在“校風不正、早戀害人”這些80年代的陳腐價值認知中打轉。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對待校園早戀,其實我們一直嚴苛的有些矯枉過正了

良好的教育,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潛移默化,一以貫之的建立起堅實、高遠的價值體系和堅韌、完整的獨立人格。

良好的教育,不是為孩子指定一條合情合理、規避風險的道路,而是告訴他們每項選擇後面的責任和意義。

一個人,唯有眼界寬廣、立足高遠,才不會一葉障目,陷入眼前的水窪。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女孩應有底線意識

教育應該高屋建瓴

《怦然心動》是一部美國拍攝的小成本青少年浪漫喜劇,在豆瓣上獲得了8.9的高分。很多網友認為影片中小女孩朱莉的家庭教育與成長經歷,堪稱每一名少年人的典範。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怦然心動》,一個有著正向價值觀的“早戀”故事,對孩子和家長都很有教育意義

朱莉從7歲起因為一雙漂亮的眼睛而“愛”上了鄰居家的小男孩布萊斯。從二年級到八年級,這個小姑娘沒羞沒臊像顆橡皮糖一樣追著他、黏著他,甚至痴醉到忍不住去聞布萊斯身上洗髮水的香味。

看到這裡,遇言姐這個老阿姨也是覺得又有趣又好笑。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無論小男生布萊斯怎樣明示暗示拒絕朱莉莫名其妙的“示愛”,甚至不承認她是自己的朋友,朱莉始終不離不棄,一廂情願認為:“男孩害羞,不擅表達,其實他是喜歡我的。”簡直宛若美國版的相原琴子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天天追著入江直樹,“ IRIE NAOKI”不離口的琴子(左一)

然而,即便是如此迷戀布萊斯的朱莉,當在發現自己每週送去的家產雞蛋被對方嫌髒而丟棄後,她立刻覺察到自己的界限被突破了,善意和友好在對方眼中一文不值。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無論朱莉如何喜歡帥氣的布萊斯到神魂顛倒,她都決定毫不留情的收回自己的迷戀,不再投入感情給一個不尊重自己的男生。

這是一個三觀端正的女孩應該具備的底線意識和自省精神,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尊嚴,立刻決定放棄。

而在我們的文化裡,似乎要低到塵埃裡才算愛,似乎要製造點悲情氛圍才算愛。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讓遇言姐尤為觸動的是,朱莉的父親,布萊斯的爺爺,這兩位家長的教育之道。他們從未針對事件本身,替孩子做出決定,而是將戀愛作為一個契機,站在更高、高遠的角度教給子女生活的意義。

朱莉的父親在聽聞女兒號稱喜歡布萊斯的眼睛和笑容時,並沒有取笑和責罵,而是告訴她:

你在看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看他的某一個部分。比如一幅畫,它不是眾多獨立的物體簡單拼湊而成的。牛不只是一頭牛,草地不只是青草,陽光也不僅僅只是一束光,你要將它們放到一起來看。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當布萊斯因為朱莉的冷淡而心煩意亂時,爺爺告訴他:

有人暗淡生鏽,有人色彩斑斕,有人閃閃發光,我們的一生中會有形形色色的經歷,直到你遇到那個像彩虹一樣的人,其他一切從此都成了浮雲。

這些平易近人卻又意味深長的教育,為兩位糾結的少年打開了一扇門,通過初戀這件小事,他們學到的不只是“愛”或“不愛”,進而開始思考識人、處世、三觀,這些更為深遠的人生哲學。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在朱莉父親高屋建瓴式點播的同時,朱莉的母親則表現出了對“早戀”的平常心、尊重心。

當13歲的朱莉跑回家跟媽媽講,布萊斯在學校裡企圖當著所有人的面吻自己時,母親回答:

看來你應該跟他談談。

當布萊斯敲門不止,朱莉的媽媽不失禮貌的回應:

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關在臥室裡。

完全把女兒朱莉和小男生布萊斯當作是平等的個體來對待。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同樣的事情如果換在中國,家長們會是什麼樣的處理方式?簡直不堪設想。

性教育/愛教育是貫穿在生活點滴中的,當父母們抱怨孩子們“早戀”、“叛逆”、“難管”之時,很可能家中的親子關係,價值構建,早已經出現了問題。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社會對“早戀”的態度

決定了孩子對於兩性關係的印象

90年代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節目曾因為播出《紅樓夢》引起悍然大波。

一次,遇言姐一群小女生們在聽到“黛玉因晴雯不肯開門,錯疑寶玉惱了自己,又哭又嘆”一段時,大呼寶玉真討厭,又讓林妹妹傷心了。

這時,同學的媽媽正色道:

你們說的不對。黛玉應該把疑問交代清楚,女孩子一味賭氣不理不睬,怎能怪男孩子摸不到頭腦。

這句話我記了許多年,在戀愛時也會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虛假做作的自我高潮。

當專家們還在為“少兒電臺播《紅樓夢》是否不宜”,“如何同孩子解釋人物的複雜情感”而爭執不休時,我同學的母親卻不失時機的給孩子們上了一課,指出交往中“溝通”和“信任”的重要性。真是一位有見地的家長。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孩子們的情感很單純,所以交往的過程也應該是單純的

遇言姐的侄子上5年級時,號稱自己有了“crash”,對方一名羅馬尼亞裔的小姑娘。

面對前來打探情報的家長,老師笑著說:

我從不過問學生的隱私。你的侄子很優秀,受到女孩歡迎是件很正常的事。戀愛會使孩子成長,通過了解不同的stereotype,學會換位思考,應對未知挫折,體察人際關係,提高情商處世。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黃磊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早戀:“如果我女兒十五歲談戀愛,十分正常,我不覺得叫早戀,早戀這個詞本身就很混蛋。什麼叫早戀呢,一個少女如果沒有秘密那青春就沒有了意義。”

社會對於“早戀”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於兩性關係的印象。社會表現出平常心,孩子才會從容、理智。

相反,社會表現出消極打擊,孩子也會變得戰戰兢兢,認為愛是錯誤的,是有罪的。這樣的感受,可能影響他們之後幾十年的人生。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遇言姐聽許多人感慨年少時代兩性經驗空白,男生相信了AV片,女生相信了偶像劇,以至於到了適婚年齡的青年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擇偶標準,去相信Ayawawa《女人婚前要問的5個問題》這樣的垃圾。

他們經營感情的方法比中學生高明不了多少,在中二時期形成的各種脾性 ,由於缺乏關卡的磨礪,硬是保留到了成年。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女孩子常見於將自己置於孱弱、嬌氣、等待男性救贖的人設,善於製造表演性的誇張情緒,明明有著力拔山兮的潛質卻裝作擰不開一個瓶蓋。

男孩子則要麼木訥侷促,要麼從色情片中獲取了物化女性、玩弄女性的錯誤價值觀,導致與異性的交往中出現各種彆扭。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最後,遇言姐想說的是,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的課堂缺乏性教育,性教育不僅僅關乎性,更關乎愛,關乎價值認知,關乎人格塑造。這一切,只有教育者本身像朱莉的父親,布萊斯的爺爺一樣,具有高明超脫的視野,感同身受的經驗,才能夠完成。

可悲的是,大多數中國家長並不具有黃磊的覺悟和手段,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我們註定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13歲女孩戀愛跳樓|早戀不是錯,錯的是家長

關於我們:

北京左右逢源是全球第一個為設計競賽提供“+互聯網”服務的科技公司:提供中英雙語支持,可面向全球設計師徵集創意作品。左右逢源還致力於為各行業提供在線微課系統、在線設計展覽、設計作品集等系列產品。

競賽是比較大型的活動,歷經競賽發佈、報名、徵集作品、海選評出入圍作品、網絡投票、決賽評審等諸多環節,往往歷經幾個月的漫長週期。在這個長週期內,主辦方和參賽者形成一個社區,有發佈通知、在線答疑、工作營、學術報告、設計指導、線下活動、組隊參賽等諸多互動需求。為了提高影響力,競賽還要進行媒體推廣、用戶轉發、抽獎活動等。左右逢源把上述各個環節,做成了100多個軟件模塊,可根據每個大賽的具體需求,靈活組合,快速配置上線競賽系統。競賽主辦方使用左右逢源競賽系統,可以節省80%人力成本,從容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並加倍獲得更好的競賽成果和影響力。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合作案例:嘉峪關logo設計大賽、嘉峪關吉祥物設計大賽、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logo設計大賽、2018智能裝備軍民兩用論壇暨博覽會、2018全國大學生手機攝影大賽、南京溧水無想山南民宿設計競賽、“尋找和諧共生的家之風景”Natuzzi設計大賽、為幸福設計-福•藝術館設計大賽、山院村【印象老街】創意設計大賽、農田上的美景-“最美田舍”設計大賽、彩虹巴士創意車身設計大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