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弘揚多彩非遺文化引領美好生活

中牟弘揚多彩非遺文化引領美好生活

今年是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慶祝這個光輝的節日,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緊緊圍繞“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這一主題,組織了非遺進校園、遺產日主題宣傳、非遺靜態展示、非遺傳承體驗以及非遺專場展演等系列宣傳展示和傳承傳播活動。此次活動從5月下旬拉開序幕,經過周密策劃、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分步實施,至6月10日已圓滿結束。

中牟弘揚多彩非遺文化引領美好生活

非遺走進校園,播撒希望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青少年感受非遺魅力,培養他們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在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與縣教育體育局攜手,從5月25日起,開展了歷時10天的“2018年非遺進校園活動”,共組織《潘安的傳說》、《麵塑》、《泥塑》、《剪紙》、《南仁查拳》、《徐門八卦》、《麒麟舞》、《木偶戲》、《傳統兒童歌謠》、《傳統戲劇》等10個非遺項目、19位傳承人,分別走進該縣青年路小學、建設路小學、文明路小學、薈萃路小學、建設路幼兒園等25所城鄉學校80多個教學班,開展傳承教學和宣傳活動,受眾近5000人。

本次“非遺進校園”主要選擇一些符合現代生活和具備現代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遴選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傳承人擔任教學任務,深受學校師生好評。很多老師都表示,“非遺進校園”這種形式確實很好,不僅能讓同學們學到現行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技能,而且有助於弘揚多彩非遺,樹立文化自信。一小學校長說:“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形式,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動手能力也增強了,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出了校園,他們會身體力行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地融入我們的家園建設和日常生活之中,使之真正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滋養。”

中牟弘揚多彩非遺文化引領美好生活

非遺宣傳展示,聯動城鄉

為了讓非遺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百姓生活,6月8日至10日,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專門組織城鄉聯動式的大型主題宣傳活動。

6月8日,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立足“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的宣傳理念,在新世紀廣場組織宣傳活動。現場懸掛條幅、標語,展出宣傳板面23塊。主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非遺保護相關知識介紹,展出全縣非遺成果、優秀非遺項目等;現場還設立諮詢臺,由專人進行解答服務。

當天,縣文廣旅局還組織了《泥塑》、《麵塑》、《黑陶燒製技藝》、《剪紙》、《根雕》、《草編》、《線編》、《香包》等8個市縣級非遺項目全天進行靜態展示。此外,為了彰顯“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等宣傳理念,還專門組織《西瓜酒釀製技藝》、《五香兔肉製作技藝》、《福興齋桶子雞加工技藝》、《糖畫》、《傳統紡花》、《醬醃菜製作技藝》等6個縣級非遺項目全天進行現場互動、傳承體驗;並組織省級非遺項目《鴨李正骨》進行現場義診。

與此同時,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文化服務中心也分別組織了同樣的宣傳活動,提高了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了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增強了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為今後非遺項目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而且藉此機會向社會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也再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牟弘揚多彩非遺文化引領美好生活

非遺專場展演,廣受好評

6月9日晚,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在新世紀廣場舉辦了“弘揚多彩非遺 引領美好生活”為主旨的專場展演,展演節目分別來自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個節目都是以正在傳承的非遺項目為基礎,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將傳統文化與藝術巧妙地融合,為每個非遺項目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文化含量,使之更加藝術化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節目主要涉及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武術、傳統戲劇、傳統遊藝等6大類,藝術而形象地展現了中牟非物質文化遺產《潘安的傳說》、《黃河打硪號子》、《孔子回車》、《盤鼓》、《紡棉花》等13個省市縣級非遺項目的風采。讓觀眾隨著節目的意境和旋律一起穿越悠長的時光隧道,共同領略多彩非遺的迷人風景,品味傳統文化的成果。

展演現場熱鬧非凡,傳統舞蹈盤鼓舞、秧歌舞,瞬間點燃了觀眾們的欣賞熱情。盤鼓作為開場舞,姑娘們的鼓點激越、鼓聲震撼、擊之如雷、動之如濤、鼓中有舞、舞中有鼓。觀眾們從鼓點中感受到:中牟盤鼓與開封盤鼓一脈相承,與陝北盤鼓大同小異。這表明中牟鼓譜同時保留了皇城文化基因和黃河文化基因!

傳統武術,在拳腳的揮舞中展示傳統功夫。來自傳統武術《南仁查拳》、《大呂武術》、《魔門八卦》的一批青少年傳承者步伐進退自如,動作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功夫出神入化,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似蛟龍騰空,觀眾掌聲不斷;無論是運拳出招,還是揮刀舞劍,樣樣都講究虛實變化;器械的出收,腳步的進退,身體的起落,招招都有玄機,出色的表演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

傳統音樂,在樸實的生活中醞釀優美旋律。省級項目《黃河打硪號子》再次搬上舞臺,加上剛勁的伴舞,使觀眾們不僅一睹中牟黃河灘火熱的勞動場面,感受黃河勞動號子的獨特魅力。

青年箜篌演奏者智靈燕攜中牟箜篌傳承基地培養的學員參加展演,師生獨奏、合奏的美妙旋律隨吳絲流淌,清悅空靈,兩曲箜篌版《十面埋伏》、《友誼天長地久》如泣如訴,使聽眾從中瞭解了千年箜篌文化。

在欣賞箜篌奏響的千年之音後,以藝術的形式為觀眾展現由民間文學《孔子回車廟的傳說》改編的《孔子回車》和根據省級非遺項目《潘安的傳說》改編的豫劇小戲《辭官奉母》,在觀眾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些新編創的節目既讓大眾瞭解傳統文化,由從中得到思想陶冶。

當晚,兩個小時的展演,讓觀眾徜徉在歷史的長廊之中,沐浴著傳統文化的春風,盡享傳統文化的滋養。整場展演數千名觀眾始終聚精會神地觀看節目,演出結束時,不少觀眾依然意猶未盡。他們表示“像這樣接地氣的節目才是我們想看的,應該經常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