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1. 先來看這麼一則新聞: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回想一下,近年來“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相關詞彙是否不絕於耳,傳統車廠在此領域動作頻頻,再加上谷歌、特斯拉等新興科技巨頭的推波助瀾,我們不禁開始期待,如科幻電影中描繪的高度智能化自動駕駛是否已觸手可及?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特斯拉、Uber們的事故足以讓人們正視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雖然無人乘用車距離真正推向市場還尚需時日,但這並不意味著無人駕駛的商業化應用就此暫時關上了大門。


目前業內將無人駕駛場景根據速度和載物不同大致分為四個場景:低速載物、低速載人、高速載物、高速載人。通常來說,車速越快,對傳感器識別速度和車輛作出決策的反應要求就越高;載人和載物的區別則意味著潛在可承受風險的高低。因此,從技術上看,低速載物才是現階段最現實的應用場景。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2. 商業性上的思考


技術是基礎,而商業性則是推動該無人駕駛場景落地的動力。從我們與業內交流的情況看,國內的技術商相比於國外顯得更為務實,大多數技術商紛紛表示不能一直燒著投資人的錢過日子,因此在選擇場景時注重考慮商業模式和變現能力。低速載物細分場景中,結合商業性和項目推進情況,封閉-無人物流和封閉-港區內集卡這兩個實際場景最值得期待。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當然,這兩個細分場景的市場規模也是不負眾望,經測算,到2020年規模將達到45億元;而到2022年,可望衝擊150億元的總規模。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先說說無人物流場景,即使用無人配送小車解決“最後一公里”物流配送——現階段,快遞等物流到達目的地就近派送點後,通過快遞小哥將一件件貨物送達客戶手中,無人配送小車的最終目標就是取代快遞小哥的工作。


那麼對於物流、電商等企業來說,他們在無人化進程中又有何獲益呢?看看以下數據即可初見端倪: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中國物流成本同GDP的比值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則更大。其中,人力成本佔物流總成本50%以上。巨大的市場雖然催生了巨大的產業,但巨大的人力成本卻吞噬了企業利潤和服務質量。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從各環節人力配備細分來看,一線快遞員佔比達總數的60%以上,“最後一公里無人化”效益顯著。


進一步細摳,無人配送小車的成本優勢更為清晰,也難怪以京東為首的各大電商、物流公司會按奈不住,積極配合各技術廠商推進無人化進程。現階段快遞小哥工資基本按底薪加送單提成計算,加上五險一金,用人成本在每月8000-9000元,結合送單量數據,每單成本在3.6元左右。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無人配送小車未來商業化目標成本控制在每臺5萬元,按5年折舊計提。結合無人配送小車的運送能力,加上維護成本、電費後,每單的成本在0.65元左右。相比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更為可貴的是,無人配送小車不懼風雨,不求加薪,可以任勞任怨地24*7送貨,這樣的“員工”老闆怎能不愛!


另外,還有一個驅動無人送貨發展的原因也不得不提。現階段國內日均快遞量已超過了1億件,“馬雲爸爸”更是豪言,五至十年內,日均快遞量將突破10億件!且不管這個數據是否真實可靠,但快遞量地激增卻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帶來的“用人荒”也是物流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畢竟以國人對網購的熱情,10倍量的快遞易達,再招10倍的“快遞小哥”卻是不現實的!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再來看看港區內集卡,即在港區內使用無人集裝箱卡車代替現有的有人駕駛卡車,用於碼頭和堆場間的集裝箱運輸。


同樣的,我們再來算筆賬,看看港區運營方在使用無人卡車後的收益情況:

以中國某南方大港為例,現有內集卡上千臺,按每日開工2次計,司機及相關管理人員數量在2千人以上,每年支付給這些員工的工資在3億元以上。港口按箱結算費用,扣除單位人工成本、車輛折舊、燃油、雜費後,淨利率約為6%。

若全部用無人卡車替代,儘管車輛折舊費用有所上升,但人工成本可節約90%以上,淨利率上升500%!

3.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當然,以上的計算是基於一定的規模,對於無人內集卡,要想實現盈利,一定的集裝箱量支撐是必須的。謹慎的我們同樣做過測算,對於無人內集卡,年TEU量分別在500萬和1000萬時,前者的淨利潤只達到後者的36%,對於吞吐量較小,無法持續開工的港口,使用無人卡車存在虧損的風險。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規模問題在無人物流場景同樣需要考慮,在快遞量較小的區域,是否適合無人配送車的推廣?盈利性是天平,但最終傾向無人方式還是傳統方式,則由“規模”這顆砝碼決定。


另外,無人車要真正走向落地,還需跨過其他如法規、政策等障礙,任重道遠。

4. 京東來了,這次不一樣?


現在,京東加入了無人物流,對於這個行業一定會有推動作用。其實不止京東,順豐、菜鳥網絡也早已開始相應佈局。電商大佬們多以和技術方合作的方式開展無人配送車的研發,雖然京東們在技術上需要外力的協助,但他們懂場景,懂這個行業商業模式,更能看清著力點和行業未來。他們為技術方提供試驗場景和環境,讓這些現在看來還“尚顯稚嫩”的配送小車走出實驗室,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跑一跑,迎來真正的成長。

說不定就在明天,呆萌的配送小車將代替快遞小哥扣響你家大門。

「分析」京東、阿里紛紛進入無人物流領域,這個市場潛力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