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編號

YN002

博南古道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於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從大理往西,經順濞橋進入永平,經黃連鋪、叫狗山、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杉松哨、梅花鋪、寶豐寺入永平縣城,又經曲硐桃園鋪、石子坡、小花橋、大花橋、博南山、杉陽街、鳳鳴橋、江頂寺,過霽虹橋進入到保山境內。永平古稱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這一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演繹,人們習慣上把南華經祥雲、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古道統稱為"博南古道"。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人文歷史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闢,博南古道的開闢,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意外收穫。當他歷經千辛萬苦,結果發現到西域各國"從羌中險,羌人惡之,稍北則為匈奴所得"(《史記·大宛傳》),"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無害"(《史記·西南夷傳》)。因此古道的開闢從開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就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和深遠的軍事目的。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聯絡西域各國挾擊匈奴,打開通往西域的道路。張騫在大夏"見蜀布邛竹杖"(據《史記·大宛傳》),他由此推斷西南有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在歸來後,向漢武帝稟報此事。漢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尋找開闢"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為受到嶲唐昆明等部落的阻礙沒有尋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通過再次尋找,打開了這條通道。到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漢王朝相繼建立了哀牢、博南二縣。至此,一條始於四川,分"朱提道"和"靈光道"兩路進入雲南,在楚雄匯合後併入"博南古道",跨過瀾滄江,再經"永昌道""騰衝道"出緬甸、印度等國的國際性通道完全打開。張騫出使西域的使命終於得以完成。這條道路就是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200年的"南方絲綢之路"。到了1937年,因滇西抗戰的需要,繞行博南山的滇緬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車,大批戰略物資和信息不再經由博南古道馬幫馱運,國際運輸線由古絲綢之路轉移到滇緬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間運輸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9年至1980 年,滇緬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後的公路走勢與博南古道相同,並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縮短,行車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02年,穿過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使博南古道徹底沉寂下來。

博南山碑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博南山碑立於永平縣博南山永國寺大殿旁,是研究永平博南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對研究永平歷史文化也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由於飽經歷史的滄桑,風雨的侵蝕,永國寺現已荒廢,原立於寺旁的博南山碑,已交由當地的文管員負責保管。博南山碑立於民國元年,此碑為青石質地,高132釐米,寬70釐米,厚10釐米,額呈半圓,中高58釐米,寬100釐米,無紋飾,碑文從額內寫起,共10行,每行3至22字,為直行楷書。由劍川趙藩撰文,歐陽榘書寫。

鳳鳴橋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鳳鳴橋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橋樑,橫跨於杉陽鎮馬沙壩東的倒流河上。鳳鳴橋始建於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歷史最為古老的橋樑之一。據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載:北下及溪,有橋跨溪,東來者,是為杉木河驛大道。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是為此橋最早的確切記載。鳳鳴橋在明代為風雨橋,上面建蓋有躲避風雨的橋亭。光緒十五年,此橋重修。橋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橋長20米,寬4米,高3米,在建築上與水流面相對應,美觀大方,堅實牢固。隨著歲月的侵蝕,橋欄、橋亭均已被毀,但橋拱、橋面保存完好。經過2000多年的人踩馬踏,橋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礪得十分光滑,馬蹄印痕深達10多釐米。鳳鳴橋雖歷練20多個世紀的風雨滄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橫跨於激流奔流的倒流河上。

特色

扒肉餌絲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巍山人家家都會做扒肉餌絲,可這是何時開始的,卻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傳說,巍山的扒肉餌絲的創始人是南詔國第一代王細奴邏。有一天,細奴邏同彝族同胞一起在圍獵時碰到大火燒山,森林裡的野豬被燒死了,他們就把燒黃了的野豬煮著吃,覺得非常香美。後來就經常把獵到的野豬用火燒後再煮著吃,漸漸地就流傳下來。再後來細奴邏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巍山餌絲,讓人們把燒豬肉與餌絲配攏吃,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色、香、味俱全的扒肉餌絲。現在,人們又創新式的把扒肉和餌絲分開裝,延續著另一個傳奇。扒肉餌絲合著吃的多見,而“過江餌絲”算是另類,也很出名。一碗上乘的扒肉單獨盛一碗,餌絲配以肉湯是一碗,加上獨特配方醃製的泡菜、醃菜、醃蘿蔔條和香酥花生各一份,合在一起就是一套集色、鮮、味、量俱全,香噴噴的“過江餌絲”了。吃的時候,是把餌絲夾入扒肉的碗裡,就著扒肉吃,鮮嫩的扒肉合著彈性十足、質地細膩的餌絲這麼一嚼,就滿口留香,回味無窮了。

大理青梅

古道大字典YN002-博南古道:山行盡日雲霄裡,天際俄開十九峰

大理的洱源是當之無愧的梅子之鄉,成片的都是梅林。花褪殘紅青杏小,別看青梅酸,大理“金花”有辦法整治它。如果單純的做成蜜餞,顯得太普通了些,大理金花們把梅子做成“雕梅”。 青梅水很大,所以要先用石灰水浸泡,晾乾後梅子肉就不那麼脆了,這時就可以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然後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扁,變成一朵鏤空的菊花。雕的工作做完了,還要醃漬。先用少許的鹽去掉梅子的酸味,然後再用上等紅糖、蜂蜜在罐內密閉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紅色時就可以從瓶壇中取出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