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一直以嚴謹穩重著稱的德國企業,對於制定標準、以及產品質量奉若生命,作為全球領先的測試與測量儀器公司,來自德國慕尼黑的羅德與施瓦茨公司認為,在物聯網時代是無法複製互聯網企業快速成功的模式,中國在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應該從實業出發。在第三屆中國物聯網國際峰會上,聯動原素與羅德與施瓦茨的業務發展工程師李暘以物聯網角度對於中美德三國不同的企業文化和觀點進行了分享和交流。(特此感謝峰會主辦方:ECV International對本次採訪的現場幫助和支持)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聯動原素:“簡單說羅德與施瓦茨的主營業務就是測試與測量嗎?”

李暘:“是的,我們是專注於做測試測量的公司,我們主要的產品是用於測試與測量的各種儀器設備,同時也給客戶提供各種測試測量相關服務,當然也包括產品的研發、產品生產、各種與測試測量相關的解決方案等,包括系統集成等,所以在物聯網這個廣大的領域裡,我們還是會比較偏向於科研、教育、特別是工業生產這些方面的客戶。例如以通信行業為例,像國內這些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VIVO他們在做研發測試和生產測試的時候,至少一半用的是我們的儀器。同時我們也與世界最前沿的各個無線通信標準化組織,以及頂級的科技公司一起助力推動通訊技術的發展。”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聯動原素:“能具體舉一些例子說明物聯網企業在電子和通訊方面基本上會遇到哪些問題嗎?”

李暘:“可以拿智能家居里面的智能家電來舉例,家電上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目前還並不是百分之百可以確定電器在任意時段都可以互聯互通的,這也就是無線網相比有線網欠缺穩定性的表現,比如電磁爐、電視等家電工作時就可能影響到其他家電的正常上網,這就是電磁兼容的例子。還舉一個例子,就是當一個空調或其他電器加上了wifi模塊或其他無線通信模塊,它的輻射就會加強,那麼原來這些普通家電的設計通過國家3C認證是沒有問題的,但能上網以後就不一定能通過國家的強制認證測試了,這些都是目前智能家電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但中國目前還並沒有針對智能家電確定國家標準,提出的解決方案都還在商量研究中。”

李暘:“還有通訊這方面,目前大家都在說NB-IoT,低功耗、廣覆蓋等優勢,但這是很模糊很定性的說法,光這麼說是無法體現技術的優勢的,那怎麼樣定量呢?那就需要有測量儀器去測,而現在很多應用場景都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因為現在的階段主要還是上游在往下游去推廣,簡單的來說就是華為、中興等芯片廠商在往模塊廠商在推,而模塊廠商依據各家的應用場景去定製化的開發使用的模塊,然後在把模塊集成到各家終端產品當中去,終端產品就是像智能井蓋、智能抄表、智能跟蹤器等。但畢竟產品的假設的理想狀態與實際使用狀況會有所不同,而且,這些應用場景本身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會移動的、有些是埋藏在地下或角落裡,所以都需要很精準的測試測量工具的介入,幫助他們去解決定量的問題,例如不同產品形態在不同使用環境下接收靈敏度的問題。”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聯動原素:“是否物聯網時代下測試測量是服務於標準制定的呢?”

李暘:“標準的制定應該是和測試測量息息相關的,有些標準都已經將測試方式寫進標準裡面,換句話說,測試測量方法是在標準裡廣泛存在的。標準是國際交往的技術語言和國際貿易的技術依據,在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麼標準裡給出的測試測量方法,或許並沒有指定是哪一家公司的哪一款具體的儀器設備,但測試測量的確是標準制定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所謂一流公司做標準,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這家做測試測量行業的公司,雖然是在一個業務面很窄的領域,但絕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所以其實現在做這一行頂尖的並不多,因為並不是所有從事測試測量業務的公司都有足夠影響力去影響各種重大標準的制定。”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聯動原素:“這樣來說,物聯網的發展很難像互聯網那樣短時間將實際應用發展起來了,難道不能說我們先嚐試一下不同應用可能,然後再逐漸的完善基礎部分嗎?”

李暘:“你說的這個是符合中國國情,無可厚非,中國公司大多受資本的驅使,就讓它很難專注做某些事情,我們都知道現在中國的物聯網炒得火熱,中國的很多公司都投身其中,也不乏一些亮點,但這會出現基礎不穩的後遺症,從中興受制裁的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到,中國在微電子、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這些基礎方面的實力很弱,當然還包括了基礎的軟件生態系統,而這些對物聯網的健康成長是很關鍵的。所以就現有的基礎來看,物聯網如果想像互聯網那樣短時間內形成興旺發達是不可能的,並不能一蹴而就。因為中國即便是互聯網產業做得很強,也是建立在美國公司提供的各種完備的硬件與軟件基礎之上,而這樣的完備基礎物聯網目前還並不具備。”

李暘:“所以以我們的角度來看是希望所有從業者能踏踏實實把最基礎的製造業做好,這和美國一些上市公司的做法也不同,德國公司更希望能夠踏踏實實的做實事。例如國內的物聯網公司大部分還是主要以應用、集成、搭生態系統為主,在芯片、高端設備製造、系統軟件等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發、生產製造方面投入力度明顯不足,整個產業呈現出比較浮躁,急功近利的現象,最基礎的各種傳感器依賴進口,射頻芯片、連接器、無線收發模塊等從別人那裡買現成的,射頻指標都沒有測過就認為“連接不是問題”,著急搭建物聯網系統了,在製造業基礎沒有打好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暢想各種物聯網賺大錢、賺快錢的應用場景了。這無疑是把自己的命脈又一次拱手讓給別的國家來操控,但這樣的做法對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以及中國從製造大國轉型成為製造強國的夢想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呼籲中國的物聯網企業需要在基礎方面多下功夫。

聯動原素:

“基礎是需要長時間的搭建,市場卻等不及時間來擴展,物聯網領域的相關標準和測試測量方式都還在不斷磨合,不同企業、不同國家都有自身的發展基因和文化走向,在符合我國自身國情之下,除了融合各方優勢搭建物聯網高樓的開放心態也是十分重要的。”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的物聯網需要建立在更牢靠的製造業基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