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價跌穿成本線 這裡的蒜農為啥不慌張?

一進入收蒜季,華光集團的加工廠就開始熱鬧起來,周邊不少農民聚攏到這裡。王小存賣完大蒜後,和村裡的其他男勞力來到大蒜收購點,幹些裝車卸車的活,一天下來能掙二三百元。王小存媳婦也找了個扒蒜皮、削蒜須的活,手快的時候一天能掙200元。

大蒜價格的低迷並沒有讓金鄉蒜農心慌意亂。西李村300多戶蒜農都可以到大蒜加工廠或交易中心打工。

在距西李村不遠的張寨村,種植戶袁可順將10畝大蒜賣光後,選擇到金鄉周邊的縣裡收蒜。像王小存、袁可順一樣,種植大蒜不再是金鄉蒜農唯一的經濟來源。當地政府部門引導農民融入種植、收儲、加工、銷售等大蒜產業各環節,亦農亦工亦商的“三棲”姿態是如今金鄉農民的明顯特徵。

蒜價波動因受全國乃至全球大蒜供給影響,單靠一縣之力實難解決,但可在保護種植戶利益問題上有些作為。金鄉通過下力氣發展大蒜加工產業,為蒜農開闢了田間地頭以外的增收渠道。在金鄉蒜農眼裡,不存在“農閒”時節,除了種蒜、收蒜,他們依託全縣700多家儲存加工企業,變身產業工人,一年四季圍著大蒜轉。

實際上,金鄉從大蒜種植環節就通過發展套種、間作等種植方式,規避老百姓單靠種蒜帶來的收入波動。金鄉縣農業局副局長劉子乾介紹,經過多年引導,當地蒜農已經習慣在種蒜的同時套種棉花、辣椒、西瓜等作物,即使種大蒜賠了也不會慌神,還有其他果蔬頂上來。

王小存家9畝蒜田各拿出一半套種棉花和青椒,一畝青椒可收入3500元,一畝棉花能賣約2000元。

比起王小存,袁可順還多了道“護身符”。種了十幾年大蒜的袁可順已經連續三年投了大蒜價格保險。

金鄉縣物價部門介紹,今年的大蒜保險目標價格為1.7元/斤,保險公司將根據6-8月監測的平均收購價,對跌幅部分進行賠付。當地將保費定為140元/畝,蒜農和政府四六開,分別承擔56元和84元。目前,金鄉大蒜投保面積達30萬畝,約為全部種植面積的一半。

“前兩年大蒜行情好,保險沒有發揮作用,今年這形勢肯定能得到保險公司賠付。”袁可順氣定神閒地說,像是吃下了“定心丸”。

眼瞅今年種蒜賠錢了,王小存開始意識到大蒜保險的作用,“今年政府再號召的時候肯定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